中国日报4月2日电 (记者 赵旭)至孝之子当以何礼祭奠笃信佛教的亡母?作为河西走廊地区曾经的统治者,北凉第二位君主沮渠蒙逊(368-433年)以凿山开窟塑造佛像作答。他选择了天梯山来实现这一愿望。
天梯山石窟大佛
天梯山距其权力中心凉州(今武威)不足数里,这座祁连山余脉中的隐秘山丘本就适合清修。尽管蒙逊为母开凿的具体洞窟已难考据,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由此成为佛教石窟雕刻的一个中心,并延续了数百年。
早春时节驱车自武威市中心出发,不足一小时便可直面这份恢宏遗产:一尊开凿于盛唐、面朝南方的30余米高砂岩释迦牟尼佛像依山岩天然弧度逶迤而立。佛陀面带微笑,左手抚膝、右掌前推的经典姿态——传说此手印曾令对面远处山体停止前移。在佛前面,是冰封水库的黄洋河水库的无垠白色 ——夏天,这片水域呈现出一片碧绿。
天梯山石窟与黄洋河水库之间有大坝相隔
砂岩易受刻刀雕琢,亦易在风雨中剥蚀。与敦煌石窟等众多河西走廊的石窟遗址一样,该佛像及周边洞窟得以保存至今,主要得益于当地的干旱气候。1958年,为了农业灌溉,当地政府修建了黄洋河水库,水位一度淹没至大佛的膝部。
尽管1992年加建了一道大坝将水与大佛隔开,但原本存在于较小洞窟中的雕像和壁画早在水库修建前就被转移,如今只能在甘肃省博物馆和武威市博物馆中见到。
"天梯山石窟在中国佛教石窟群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石窟景区讲解员鲍睿如是说。"这里的佛教造像面庞圆润,双唇丰厚,深邃的眼眸与高挺的鼻梁赋予其鲜明的立体感。佛像身材健硕,姿态优雅流畅,宛若舞者般飘逸动人,这写都凸显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独特韵味。"
天梯山石窟壁画
她指出,天梯山石窟见证了印度佛教艺术初入中国时最原始、最未受本土化影响的样貌。到了下个世纪,随着本地文化的渗透,儒家与道家思想对雕塑风格产生了影响,造像逐渐纤细修长,衣饰更显宽松,垂带飘逸,增添了几分中国传统美学的典雅与精致。
439年,北魏(386-534)结束北凉对河西走廊的统治,统一北方。战后,北魏统治者将几乎所有北凉的显贵家族与工匠都迁往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这些工匠随后参与了中国腹地佛教石窟的雕刻与装饰,将著名考古学家宿白称之为"凉州模式"的石窟艺术风格传播开来。
龙门石窟的建造风格深受天梯山石窟的影响
从世界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强调人体比例自然、面部表情丰富,并采用"对立式平衡站姿"(contrapposto)的造像风格,与犍陀罗艺术传统一脉相承。犍陀罗艺术兴盛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主要分布在今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地区,融合了古希腊-罗马写实风格与印度本土艺术传统。其诞生可追溯至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4世纪远征印度及其后希腊化统治时期。犍陀罗风格在贵霜帝国时期(公元1-3世纪)得到长足发展。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曾居于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尝试与月氏人结盟,共同对抗匈奴。
值得一提的是,天梯山石窟的缔造者沮渠蒙逊极有可能拥有月氏与匈奴血统,这不仅反映了河西走廊的复杂历史,更折射出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的进程。
佛教与政治:沮渠蒙逊的考量
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沮渠蒙逊修建天梯山石窟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政治动机。在河西走廊这片政权更迭频繁的土地上,佛教是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即便是如沮渠蒙逊般铁腕的统治者,也需要依靠佛教来赢得民心。
1247年,蒙古王子孛儿只斤·阔端在武威会见了远道而来的西藏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后者携两位年幼的侄子同行,其中一人便是当时只有9的八思巴。此次会面使得吐蕃(西藏)正式归属蒙古统治。1270年,35岁的八思巴被忽必烈尊为帝师,一年后忽必烈建立元朝。如今,回顾这段历史的最佳去处是武威的白塔寺——萨班曾在此修行,直至1251年圆寂,享年69岁。他的舍利被安葬在此,并由阔端修建纪念塔供奉。
武威白塔寺内的萨迦班智达灵骨塔遗址
在河西走廊上,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立。著名的张掖马蹄寺石窟就是以藏传佛教的风格建造的。据传,格萨尔的战马曾在此留下蹄印。这里的石窟群沿峭壁分布,跨度达30公里,由七个石窟群组成。最著名的当属"三十三天石窟"——游客需在极为狭窄的阶梯上攀爬,甚至手脚并用,方能抵达七层塔状结构中相连的21个洞窟。
马蹄寺石窟群内的三十三天石窟
而河西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当属鸣沙山下的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如珍珠串联1720米崖面,演绎千年丝路文明。敦煌石窟的黄金时代与唐代(7世纪至8世纪中叶)相呼应,在这一时期,大唐王朝达至鼎盛,其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敦煌莫高窟
居景区资深讲解员仲娜说,古代丝绸之路充满未知与危险,昔日的旅人常在出发前,于敦煌开凿佛窟,以祈求佛祖庇佑他们的旅程。"正因如此,这些洞窟不仅仅是艺术瑰宝,它们更是丝绸之路的守护者,为行者带来心灵的慰藉与精神力量。"
敦煌鸣沙山
而今,鸣沙山的沙粒仍在风中吟唱,而石窟里的飞天,已然舞动了整整一千六百年。盛唐气象在莫高窟壁画中凝固:木构楼阁的榫卯精巧、烛台香炉的纹样繁复、乐舞伎人的衣带当空,长安城的繁华在画匠笔下化为佛国仙境。
敦煌莫高窟壁画
今日,游客步出洞窟,观看根据壁画复原的舞蹈表演。伴随舞者的旋转跳跃,时光仿佛回溯千年,历史与现实交汇——而你,或许已然成为这场千年舞蹈的一部分,在风沙不息的轮回中,续写着文化、信仰与探索的永恒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