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南平市崇阳溪畔,建阳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林沁熹远程操控无人船对地表水进行采样。“COD、氨氮、总磷等指标都要测,一个数据都不能马虎。”他将刚采集到的水样分装至多个小瓶,同事在一旁全程拍摄记录,确保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这是2025年崇阳溪水环境专项体检行动的一个剪影。3月中旬至4月底,南平市生态环境局派出督导帮扶组深入建阳、武夷山境内入河排口、重点污染源及畜禽养殖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强化督导帮扶,针对崇阳溪沿线环境问题逐一排查,督促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武夷山国家公园美景如画。(张筱惜 罗乐涛 摄)
最新数据显示,南平全市51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以及82个小流域断面、16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保持在Ⅱ类以上。这意味着南平全域为优质水质。林沁熹说:“此次水环境专项体检行动就是为了加快推进崇阳溪流域干流段入河排污口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巩固美丽河湖建设成果。”
不仅水清,更见岸绿。近日,在邵武市卫闽镇外石村,邵武市卫闽镇党委书记、镇级林长李建文正带领护林队巡查古树林,重点对村里的樟树古树林进行巡查。
“这片古树林入选了第三批福建最美古树群,是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一定要守护好。”李建文说,自“林长巡山交树制”实施以来,镇里的每一片山林都有专人守护,定期清理周边的杂草,防止火灾隐患,同时,林长们积极宣传古树保护的重要性,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2023年以来,南平持续推深做实林长制,在全省首创“林长巡山交树”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资源保护责任体系,健全横向协作、纵向联动、前后接力的护林治林工作机制,确保森林覆盖率不下降、在册保护的古树名木总量不减少。无独有偶,同年,我市积极探索河湖长制跨区域协作治水模式,建立“巡河交水制”,即跨区域、跨流域协作联合巡河、联动治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前后任县(乡)河长交接河湖水质、涉河问题、督导落实等清单,共守闽北一方青绿。
近年来,南平巩固拓展提升“四个全域”,持续推进护绿,以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上下联动抓好治水、治林、治气、治土,全市主要流域水质状况持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工业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明管化改造,实施南平市城乡污水治理补短板攻坚行动等,机制创新、全域合力,效果显著。
创新建立“生态体检1+N”工作机制,搭建“生态体检共享平台”,创建“一草一花一木”茶园水土流失防治与景观营造新模式。2024年,南平市入选2023年度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名单,崇阳溪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是南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浓缩着全市绿色发展的精髓。自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南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性、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在紧邻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范围的外围,划定4252平方公里缓冲区,用“环带”的“外圈”更好地保护国家公园“内圈”。
南平积极构建科学管理体系,建立了“市级统筹、县乡协同、条块联动”的环带工作推进机制,综合划定六大生态修复分区,统筹布局19个系统性工程,创新设立“管理局、管理站”国家公园两级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生态司法保护协同机制,不断促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与周边区域大环境、大生态一体化保护。同时,通过“生态保护补偿+社区发展”模式,有效化解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去年,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崇阳溪漫游道开通运营,南平再添“流动的风景线”。傍晚时分,崇阳溪在夕阳下泛着金光,白鹭掠过水面,激起圈圈涟漪。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卷正在闽北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