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二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分别致辞。开幕致辞环节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主持。

权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传承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学术主阵地。二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系统谋划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引领推动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向同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这一中心任务,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崔唯航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理论思维,需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利于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有利于全党全社会更好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有利于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国家教材委员会马工程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顾海良在演讲中回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背景和学科结构的形成过程,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彰显其学术和学理的功能定位,在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之时,还要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贡献和历史性影响。

当天下午还举行了两场分论坛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场的专家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属性、学科边界、使命担当、自信自觉、自信自强,以及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新文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挑战机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知识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专场的专家分别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状况、理论资源、学科基础、学术标准形塑、内在逻辑指向、知识体系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阐释学维度、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转变、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演进特征、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

本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承办,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基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协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