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泖港镇徐厍村蔷薇娄路西侧,一座修葺一新的百年老宅近日热闹非凡。这座由村集体修缮改造的“客堂间”,不仅成为村民议事交流的“暖心客厅”,更在清明前夕化身非遗文化传承课堂,吸引了众多村民重拾传统手艺,以古法制作青团, 品味乡愁记忆。


徐厍村地处浦南腹地,曾因行政区划调整导致村委会办公点变动,村民办事需跨镇域奔波。为破解这一难题,同时留住乡土文化根脉,村两委将目光投向一处历经沧桑的百年宅院。通过保留原始建筑格局、融入现代功能设计,这座老宅被改造为集议事协商、文化展示、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客堂间”。


临近清明,“客堂间”内艾草清香四溢。庄婉芳和周惠英是村里出了名的手艺人,她们早早备好麦浆草汁、糯米粉与红豆,带领十余名村民开始青团制作。“现在年轻人网购现成材料,但我们坚持手工取汁、石磨制粉、柴火蒸制。”庄阿姨边示范边介绍,麦浆草需现摘现榨,豆沙须用赤豆慢火熬煮,“只有这些‘土法子’,才能做出碧玉般透亮、清香扑鼻的青团。”庄婉芳说。


活动现场,老手艺人将青汁揉入糯米团,年轻人则跟着学习包馅、掐花边。待蒸笼揭开,翡翠般的青团缀满蒸屉,咬开绵软外皮,豆沙的醇厚与春草的清新交织,令在场者赞不绝口。“这种味道是机器生产的点心给不了的。”村民李女士感慨道。

“‘客堂间’不仅是活动空间,更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徐厍村党总支书记沈欢辉表示,今年计划在“客堂间”开展更多活动,让传统技艺在代际互动中焕发新生,也让村民在共建共享中增强幸福感。

记者:杨舒涵

编辑:王红霞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正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