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孩子做题的时候,读完题目发现不熟悉,每次都会皱起眉头哭丧着脸说“太难了”,一点都不爱动脑思考,只想放弃摆烂。

比如,遇到找规律的问题,以前做过的是按顺序填数,或者符合单数、双数规律。下面一题是两个数字之间相差3,就看不出规律,卡壳了,气得在上面画叉号。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跟孩子说:你认真思考啊!

孩子却说:我思考了,就是不会。

明眼人一眼看出,读题就读一遍,怎么就叫思考了呢?强词夺理!

看到孩子这种不思进取的状态,真的是忧心忡忡。

孩子不爱思考,原因是多方面的。

个人性格、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心理特点、题目难度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考积极性。

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懒脑”,上小学了还停留在幼儿园的玩乐阶段,没有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果父母总是替孩子解决很多问题,孩子养成依赖习惯,不知道思考为何物,不知道该怎么思考。

如果孩子的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总是在舒适区徘徊,很少进入学习区和挑战区,孩子就容易拈轻怕重,不喜欢思考。

一年级孩子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如果问题比较抽象,孩子没有能力转化成具象问题来理解,大脑好像上锁一样,就很难开动脑筋。他们也正在形成自我认知,容易因为失败否定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遭到批评,说“太难”,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如果题目难度太大,超出孩子的知识储备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孩子没有足够的解题策略,会很自然地产生畏难情绪。

一年级孩子不爱思考有情可原,但是考试哪能都考熟悉的,多数题目要经过改编,考查的就是孩子经过思考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引导他们启动思考势在必行。



怎么让孩子愿意积极思考?

根据孩子不爱思考的原因,采取的措施最好满足这些要求。

接受孩子的慢热,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鼓励。

就像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孩子可能要经过1000次训练才能变得爱思考。这样算来,要持续不断地等待几年时间,急不得。

每当孩子尝试认真思考,不管最终答案是否正确,都要及时给予正向反馈,让孩子看到过程和努力的重要,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增强自信。

当孩子有畏难情绪时,教孩子正确调整情绪的方法,比如深呼吸、站起来到外面走一走、跳绳运动等等。孩子情绪良好,大脑神经元才会活跃起来,顺利调整到思考模式,比较容易达到心流状态。

家长的表情和态度决定孩子的状态,让孩子调整情绪的前提是自己先要调整情绪,要温和面对孩子。孩子曾经说:妈妈,你一批评我,我就想变成一只蜗牛,藏在蜗牛壳里不说话。



光说不练是对牛弹琴,需要在实战中解决思考问题。

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在其能力水平基础上,多安排一些适度拔高的题目,让孩子每次都要经过思考才能解决,逐步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比如,孩子学到100以内数的认识,就直接找配套的单元练习,筛选一些根据教材改编、新情景解决问题、生活问题、思维拓展等类题目。

这些题目有一定文字量,孩子需要认真阅读才能找到已知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才能正确解答,这个过程就让孩子练习如何思考。



父母做孩子的脚手架,引导孩子把抽象问题转化成具象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草草了之。

做题步骤一般为:读题圈重点、联系所学知识在草稿纸上画图、口述思路、填写答案。

全程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最大化提升孩子的参与度。

比如:下面这一题。

孩子快速读题后发现,又是两位数、又是个位数、又是十位数,只有一个数字12,却要写出两个答案——最大数和最小数!



这么多信息,孩子看的眼花缭乱,都写的啥呀?看不懂啊?到底从何入手啊?

一大堆问号?

引导孩子先放松调整情绪后,问孩子:心情好了吗?可以做题了吗?

孩子说可以后开始。

提问:做题第一步是什么?

孩子说:读题。

孩子读了一遍,不懂。

问:读题几遍?

孩子说:读3遍。

读完三遍,不知道该干啥。

问:关键信息是什么?圈出来。

孩子圈画两位数、个位、十位、12。

问: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孩子说:求最大的两位数和最小的两位数。

问:怎么求?

孩子说:不知道。

问:12的分成是什么?

孩子说:我知道,是1和11、2和10、3和9......

问:画出来是不是更好?

孩子在纸上画,比想象的要好,纵向排列非常清晰。



孩子说:我知道了,最大是93,最小是39。

问:怎么知道的?说来听听。

孩子说:1和11、2和10、10和2、11和1不能组成两位数,先划掉,剩下的这些数,最大是93、最小是39。所以,就是这两个数。

立即双手竖起大拇指,跟孩子说:你看,认真思考就能做对,你很厉害吧!

孩子也很兴奋:我会思考了。妈妈,我看你笑着和我说,我也很开心。

相信孩子不断体验思考带来的成就感,就会变得越来越爱思考。



孩子不爱思考是个大问题,未来各方面都离不开思考力,必须爱动脑筋才行。一年级孩子还有很大可塑性,时间也很充裕,早行动早受益。

我是@凝妈悟语
家有两男孩,大一新生+小一新生
陪读12年后重新出发
分享学科学习、阅读、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