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鲁西南平原上,成片的芦笋大棚折射着银白色光芒,工人们穿梭在翠绿的田垄间,熟练地将采摘的新鲜芦笋装箱打包。这里是被称为“中国芦笋之乡”的山东曹县。近年来,这座传统农业大县以一根嫩芽为核心,构建起覆盖育种、种植、深加工、跨境电商的全产业链。

近日,记者走进曹县,实地探访这一外向型农业产业。

种子翻身仗

踏入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基地,一幅热火朝天的春忙图景映入眼帘。工人们在其间忙碌奔走,熟练而有序地对产品进行分拣、打包与装箱。


工人们忙着打包新鲜芦笋。

“这边正在打包的,都是我们直播间零售的产品,有芦笋种苗、鲜食芦笋、芦笋深加工产品等,目前每天的订单量大约在1000单左右。”公司总经理刘保真介绍道。

曾几何时,这里的农民还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将进口芦笋种子按粒播撒,如今,本土培育的芦笋种苗都“上网了”。曹县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保真站在智能温室里,指着组培瓶中正在培育的新品种难掩自豪:“我们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种苗还出口到了印尼、泰国等国家。”如今,他团队选育的“2000-3F1”“盛丰F1”“tc30f1”等国产杂交品种,不仅抗病性提升60%,亩产更比进口品种高出40%。“现在,国产种子已占据国内90%的市场份额。”


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实验大棚。

“以前使用国外进口的老品种,生长速度慢、两年后才能开始采收,品质差、不抗病,亩产只有2000多斤。现在农民种植我们自己培育的杂交新品种,半年即可采收,亩产能达4000斤左右。”刘保真介绍。

据了解,目前曹县芦笋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所培育的芦笋种苗、芦笋蔬菜等年销售额约4000万元,直接供应全国22个省芦笋产区用种,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芦笋科研育种、技术推广机构。

芦笋产业向“绿”转型

曹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透气性良好,极为适宜芦笋生长。早在1976年,曹县便开始种植芦笋,当时以培垄种植的白芦笋为主,因其优良品质,大多经加工后远销海外。

然而,近年来,绿芦笋的外销形势愈发向好,国内市场需求更是呈现出急剧攀升的态势。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变化后,刘保真引领当地笋农开启了向“绿”转型的征程。


刘保真。

白芦笋与绿芦笋,看似同根生,实则在生长历程上有着显著差异。“白、绿芦笋的主要区别在于生长过程中是否见光。种植白芦笋需要高垄培土,采收过程较为费力,且必须及时采收,一天需早晚各采收一次;而绿芦笋一天仅需采收一次。”老笋农殷景奎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今年他种植了10亩芦笋,涵盖白、绿两个品种。他介绍,白芦笋虽然在采收等方面用工量大,但也有自身优势,亩产相对较高。然而,考虑到人力成本等因素,笋农们往往只能选择小面积种植。

据刘保真观察,自2022年起,新鲜绿芦笋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约有50%-60%的新鲜绿芦笋流入国内市场,地头收购价格可达5-6元/斤。“经我们核算,这两年绿芦笋的净收益约为两万三四千元一亩,比白芦笋高出一万元左右。这也是绿芦笋种植面积逐步增加,我们大力推广其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直播间内,不仅销售新鲜芦笋,芦笋种子、深加工产品都有。

不仅在芦笋本身增加收益,秉持着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理念,近年来,刘保真钻研起了“芦笋+金蝉”立体种养模式。

“起初推广这一模式时,笋农们普遍持怀疑态度。芦笋的采收期长达12-13年,大家担心金蝉会吸收芦笋养分,进而影响芦笋产量。” 刘保真说道,“但经过我们的实验验证,只要合理控制蝉卵数量,确保一棵芦笋上的金蝉数量不超过6只,就不会对芦笋产量造成影响。” 目前,老笋区已有10%的面积尝试采用这一模式,而长江以北、石家庄以南的种植区大部分都已推广 。

殷景奎对“芦笋+金蝉”立体种养模式赞不绝口,他向记者介绍:“芦笋遮阴保墒,金蝉粪肥沃土,两者共生反而减少农药使用量35%。” 据测算,采用该模式后,每亩收益每年可增加7000元左右。而且,芦笋地里的金蝉出土时间比树林里早10天左右,口感也更为鲜美。

一根芦笋“吃干榨尽”

目前,曹县芦笋种植面积10余万亩,占全国芦笋面积的六分之一,形成了以苏集、青堌集、阎店楼、砖庙等镇为中心的芦笋标准化生产基地,芦笋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有“一笋卖三国”的产业传奇。

走进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现代化流水线高速运转,工人们在无菌环境中娴熟操作,一罐罐芦笋罐头正通过输送带走向全球市场。


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

“我们有8条芦笋生产线,公司研发的芦笋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是鲜笋的2.5倍。”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张存峰介绍。据了解,曹县芦笋加工企业先后开发了芦笋保鲜、芦笋汁、芦笋粉、芦笋啤酒、芦笋胶囊、芦笋茶等30多个品种。2023年,全国芦笋罐头年出口量达7万多吨,仅曹县芦笋罐头年出口量就达5万多吨,占全国的60%以上,曹县已成为国际市场芦笋罐头主要供应地。

除此之外,曹县还探索出了一根芦笋“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模式:芦笋皮制成膳食纤维,废渣转化为有机肥。这种全产业链开发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芦笋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芦笋作为曹县出口创汇的特色农产品,已发展为当地大宗经济作物,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通讯员 王盟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