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日讯李俊(化名)上初一那年就迷上了手机游戏。妈妈看到儿子这么不成器的样子,把李俊的手机没收,批评加劝说,可谁知道,李俊竟然用轻生来威胁妈妈,甚至要求爸妈给他写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再管他。爸爸听到儿子竟然提出这么过分的要求,被气到心梗。
图片与本文无关
纽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陈金霞详细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经历后,找出了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李俊父母总是在孩子面前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直对他进行苦难教育。但是人总有个补偿心理,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他就会从游戏里去找。青春期孩子最渴望两样东西:自主权和成就感。如果家长事事都为孩子操心,几点起床、穿什么衣服、考多少分都有严苛的标准,孩子发现只有在游戏世界里才能自己做主:选哪个游戏角色、和谁组队全是自己说了算。在现实生活里,考好了没有夸奖只有更高要求,进步了没有鼓励只有新任务, 但在游戏里,他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心理咨询师对李俊一家做了以下几项调整:
1。非暴力沟通法让孩子愿意跟父母说话
长期承受语言暴力的孩子,前额叶发育会比同龄人慢20%。这个区域负责理性思考和情绪调节,如果这个区域发育不好,孩子就容易情绪失控。让孩子能听得进去话,最有效的方式是“非暴力沟通”。
非评判观察:正确:“我注意到你给绿萝浇了水”错误:“你怎么又玩手机?”
责任赋予:让儿子负责照顾宠物龟/修理家电,制造被需要感
情感镜像:正确:“整夜不睡确实很难受吧”错误:“熬夜伤身体知不知道?”
2。每天找出三个具体优点告诉孩子,孩子的心才会变软
不要说“你很棒”这种空话,要用3段式沟通法:具体描述孩子的行为+他的行为变化带来的感受+上升到人格品质。比如孩子帮忙提东西,可以这样说:“谢谢你帮我提东西,多亏了有你帮我提,才缓解了我的腰疼,你真的很孝顺。”持续二十一天,孩子被打击的自尊心才能开始修复。
3。每周设置一次“失败演习”
比如全家一起玩竞技游戏,故意输给孩子几次,然后大声说:“哎呀又输了!不过我发现换个策略可能更好。”让孩子亲眼看到成年人如何平静地面对失败。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许说教,重点展示态度。
4。教孩子给情绪打标签
准备一张情绪卡片,上面写着“烦躁7分”“难过3分”“害怕5分”这样的分级描述。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先让他选出此刻的情绪分数,再问“需要我做点什么让这个数字降下来吗?”这个方法能帮孩子从情绪漩涡里抽离出来,重新启动理性思考。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