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清明节前,由北京陕西神木企业商会和神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缅怀先烈忆峥嵘,凝心聚力催奋进”企业家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在沙峁镇王家后坬村开展。
沙峁镇是神府红军的发源地。神府红军在14年抗战中始终坚守根据地,靠的是“党旗所指就是冲锋所向”的忠诚信念。
1938年3月,毛主席对王兆相(将军)讲:“神府人民群众为创造和保卫这片根据地作出了重大牺牲,你们能紧紧地依靠群众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红军力量,这是很大的成绩。现在,神府根据地已成为晋西北八路军的稳固后方,在抗战中作用很大,神府人民能够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党中央是满意的!”
赓续红色血脉:从清明追思到精神传承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沙峁镇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是神府红军的发源地。这里有神府红军革命纪念馆、沙峁革命烈士纪念塔、贺龙120师师部驻地王苍塔河防司令部、菜园沟惨案纪念地等10多处革命旧址,王兆相、刘惠轩等一批革命先驱曾在这里进行早期革命,同时也涌现出了像“军队妈妈”王补梅等一大批群众英雄,他们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让红色革命精神在沙峁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
3月30日上午9时,神府红军纪念馆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商会企业家代表列队肃立默哀追思,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鞠躬默哀,深切缅怀那些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儿女们。
随后与会人员通过长长阶梯——两侧是700多名牺牲的烈士墓碑,最后登上了王兆相将军和老红军刘静同志的墓碑,献花鞠躬致敬。
离开烈士陵园后,一行人前往王兆相将军故居参观。故居内陈列的文物、手稿和影像资料生动还原了王兆相将军的革命生涯与家国情怀。作为神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领导者,王兆相将军的奋斗故事让在场企业家深刻体会到“忠诚、担当、奉献”的革命精神。
“没有老百姓的掩护和支持,爷爷王兆相和战友们早在革命年代就牺牲了。”王兆相将军孙女王溦谈起家族传承时难掩激动。
多年来,王溦始终铭记爷爷的话:“不要忘了根,没有老百姓我早就牺牲了。”她说,“每次看到家乡人的笑脸,我就想起爷爷说的‘共产党人活着就是为了让百姓过好日子’,于是就把商会工作视为连接故土、反哺家乡的精神纽带”。
对标两会精神、以党建赋能民营经济新实践
纪念活动结束后,全体人员在沙峁镇王家后坬幸福食堂开了座谈交流会。北京陕西神木企业商会会长张雄在发言中:“红色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根’与‘魂’。作为民营企业家应传承红色血脉,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力量,神木的红色历史就是商会的红色IP。”
张雄会长表示:“只有懂历史,咱们才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们首先清明时间回到神府红军烈士陵园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开局,老一辈革命太不容易了,没有枪支没有人力就开始干起来,从几个人到千人师部队再到有了根据地。商会今年回神木第一次活动就在清明节前来到神府红军烈士陵园祭拜先烈,非常有教育意义。”
▲张雄
薛龙副会长表示,“我们以后每年清明节都以商会名义到神府红军烈士陵园来为烈士献花,祭献洒扫,看到高耸的烈士纪念碑,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我们党的历史。”
▲薛龙
张伟副会长表示:“未来商会加强和神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的合作,作为年轻一代企业家更需要多学习,是先烈们用鲜血浇筑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要用实干继续奋斗!”
▲张伟
神木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党支部书记、神木市未来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增秀发言:“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进一步深入了解红军创建艰苦,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革命传统,正是企业应对挑战、开拓市场的精神支柱。”
▲张增秀
神木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贺雷提出来:“作为新时代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怀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效仿先烈,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贺雷
神木市未来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艳发言:“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灵魂的触动,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更感受到了各商会的凝聚企业家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的动力。”
▲王艳
神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顾问贺玉斌认为:“沙峁镇作为革命老区,其红色资源非常丰富,挖掘共产党的历史、红军的历史,也是了解中国的近代史。非常赞赏北京陕西神木企业商会的担当努力,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一起交流”。
▲贺玉斌
参会嘉宾也纷纷表达了想法,表示作为新时代的企业家一定要勇于担当,不忘初心。
▲王溦
会后,神木市红色文化研究会赠《王兆相画传》于各参会单位。
红色资料卡
1.神府红军游击队
1933年10月18日在神木尚家岊一口窑洞里诞生的神府红军游击队。这支队伍刚成立时只有7个人:队长李成兰,政委王兆相,队员李成荣、高家德、贾兰枝、乔六十、刘增吉。他们手里的武器也只有4把土枪。
1933年,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团兵败终南山,时任警卫队长的王兆相也在战斗中与刘志丹失散,九死一生回到照金根据地。
王兆相记住刘志丹同志说“就算剩一人,也要重建队伍,把红旗打到底”的话,带着陕甘边特委军委书记习仲勋和游击队总指挥部政委张秀山的指示,王兆相回到了家乡神木。
在神府红军成立的前夕,王兆相对赶来传达陕北特委精神的马文瑞说:“我哥哥牺牲了,我一定接着干革命。党组织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成立不到一个月,这支七人游击队就在战斗中牺牲了李成兰、乔六十、李成荣3名党员,然而他们依然接着干了下去。
不到一年,红军游击队发展壮大为200多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第三团,创建了神府苏区,并成功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三年后,神府红军扩大为抗日人民红军独立第一师,全师1000多人。
毛主席曾对这支部队做出高度评价:“你们能紧紧依靠群众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扩大和巩固根据地,壮大红军的力量,这是很大的成绩。”
抗战时期,神府根据地作为党中央的抗日前哨,是八路军120师和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可靠后方,成为巩固河防、护卫党中央的东大门。
1991年,神府红军创建58周年之际,王兆相欣然为新时期神府红军传人题词:“昔日七人红军游击队威震敌胆,如今千名英勇坦克手再展雄风。”
2.神府革命根据地
神府革命根据地能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保持下来,并取得了牵制打击敌⼈的重大胜利。神府特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前哨阵地。它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党中央。”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讲话,高度概括了神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位。可以看出神府革命根据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东隔黄河与晋绥革命根据地相连,西南与陕甘宁边区相邻,是华北等革命根据地与延安党中央联系的重要通道。1936年3月,刘志丹、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东征,就是通过神府革命根据地天台山下渡过黄河进入⼭西战区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寇扫荡晋西北,晋绥边区首脑机关和一二〇师所属30多个机关单位、15000多⼈紧急转移到神府沿河村庄,直⾄抗日战争胜利。延安时期党中央与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络、重要物资转运也是通过神府革命根据地进行的。1942年夏,邓华率领8个团由晋察冀边区出发,途经神府开赴延安。1947年8月,许光达率晋绥三纵队解放高家堡、增援解放榆林,也是从山西渡过黄河,经神府根据地到达战场的。
神府革命根据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一直坚持到革命胜利的根据地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仅开国将军和省部级领导干部就有数十名,地师级以下的革命干部数以千计。无数神府儿女参军参战,在保卫根据地的同时,直接参加了晋绥、华北、东北、西北各战场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有700多名神府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
神府老区革命群众,踊跃捐款、捐粮、捐物,冒着生命危险抬担架、运送军粮军⽕、转运伤员,竭尽全力支援党和红军。“把最后一碗⽶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就是神府老区人民⽀持革命的真实写照,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拥军模范和劳动英雄。
神府老区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生死考验,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成就了改天换地的历史伟业,为神府人民优秀品格注⼊了全新的内容。激励⼈们传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建设好自己的美丽家园。
革命老区丰功伟业与世长存,革命先辈伟大精神永放光芒。
3.王兆相将军
王兆相将军(1909年10月16日-2009年6月3日),男,汉族,陕西省神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图为王兆相将军
王兆相将军,1932年10月加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陕甘游击队骑兵大队党支部宣传委员,红26军警卫队队长,红26军骑兵连党支部书记,参加了巩固和扩大陕甘边根据地的战斗、红26军南下终南山的战斗。
1933年受党组织委派从陕甘边回到陕北,任中国工农红军神木特务队政治委员,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队长,陕北红军狡昌师第3团团长,红27军84师第3团团长,中国抗日义勇军陕甘骑兵第1师政治委员,共中神(木)府(谷)特委军事部副部长,陕北红军独立师第4团团长,神府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中国抗日人民红军独立第1师师长,陕北红军独立第2师师长。
参与领导了创建、发展神(木)府(谷)红军和神(木)府(谷)佳(县)榆(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并指挥会红军反周国民党军队对神府佳榆革命根据地历次“围剿”,为神府红军由7个人壮大到2000余人,神府佳榆地区发展为拥有4.2万平方公里面积,14万人口的巩固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毛泽东主席在会见王兆相时曾表扬说:“神府根据地能坚持下来很不容易”。
2002年,当回忆起战争年代那段血肉相融的生死鱼水情时,97岁高龄的王兆相依然十分动容:“在神府苏区被敌人占去三分之二,部队被迫分散行动的最艰难时期,是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红军。红军怎么能丢下群众,离开神府苏区?每到一处,我们都会向群众解释,不管敌人的‘围剿’多么残酷,共产党绝不离开苏区,红军坚决同白军斗争到底!共产党、红军是死是活都会和乡亲们在一起的!”
编辑:李秀平
统筹:李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