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市立医院的专家让我的右眼重见光明,真的太感谢他们了。”日前,市民侯先生在威海市立医院顺利完成右眼白内障手术。这个看似常规的眼科手术背后,却藏着一段医护携手的暖心故事。

去年,侯先生发现右眼视力持续下降,经诊断为白内障。由于自幼就晕针晕血,他迟迟不敢就医。随着视力急剧下降,在家人的再三劝说下,他才勉强同意在市区一家医院接受手术。

但就在上手术台即将麻醉时,强烈的恐惧感如潮水般袭来。“不知怎么,当时我全身发麻,直冒冷汗。”由于太害怕,侯先生扔下一句“我不做了!”便仓皇逃离手术室。

后来,经朋友推荐,3月19日,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威海市立医院眼科。接诊的副主任医师张忠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特意延长问诊时间。“就像给照相机换镜头,整个过程15分钟左右,您闭着眼睛休息就好。”张忠伟结合眼部解剖图,用通俗易懂的言语讲解手术原理。


威海市立医院眼科医生团队部分人员合影。

为让侯先生顺利完成手术,张忠伟还为其制定了“双预案”。“我们按照全麻的标准进行术前准备,手术时,先给您局麻,如果您依然感觉不适,克服不了心中的恐惧,那我们立即进行全麻。”在医生耐心讲解和完善手术方案的双重保障下,侯先生鼓起勇气,决定第二天就接受手术治疗。

术前,眼科护理团队同样展现出专业与温度。“不要一直想着手术,换一个角度,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治疗而已。”在告知术前注意事项时,眼科护士长黄建波还用拉家常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焦虑。“这个病人很恐惧手术,麻烦在术中多注意一下患者的情绪。”3月20日,在转接病人时,黄建波向手术室护士长张爱珍叮嘱道。

当侯先生再次躺在手术台上时,熟悉的心悸感再度袭来。这时,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握住他的手。“别害怕,我们都在。”术中,张爱珍敏锐察觉到患者因恐惧,身体肌肉紧绷并有抽搐的迹象时,她一边安抚着患者的情绪,一边实时轻声告知手术进程:“你做的很棒,手术已经完成80%了,放轻松。”在鼓励的话语与掌心传递的温暖中,15分钟后,手术顺利结束。

“谢谢,谢谢,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还未走出手术室,侯先生便向给予他力量的医护人员连连道谢。术后第二天,他再次返回眼科进行复诊,结果显示,他右眼视力已达到0.8。

“很多患者不是畏惧治疗本身,而是恐惧未知。”术后,张忠伟道出医者仁心,“现代医学不仅要治病,更要医心。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多学科互相配合下,用人性化服务架起信任的桥梁。”

记者手记

在这个AI诊疗、达芬奇机器人日渐普及的时代,威海市立医院眼科上演的感人故事让我们重温医学最初的模样。当冰冷的器械与温暖的掌心共同托起生命的重量,当科技精度与人性温度达成完美平衡,这才是医疗文明最动人的进阶。侯先生重获的不仅是光明,更是一份被尊重、被理解的尊严,而这或许才是治愈之外,医学给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

威海晚报记者 柳惠贤 文/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