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黄河泥滩”通常指黄河下游因泥沙淤积形成的河漫滩或滩地,是黄河特有的地貌现象。


一、黄河泥沙淤积形成泥滩的原因


1.泥沙来源: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夏季暴雨冲刷导致严重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极高(“一碗水,半碗沙”)。

2.流速减缓:黄河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后,河道变宽、坡度骤降,水流速度减缓,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大量沉积。

3.人类活动影响:修建堤坝(如小浪底水库)调控水流,进一步促进泥沙淤积;河道两侧农田开发加剧泥沙堆积。

二、黄河泥滩的地理特征


1.地上河(悬河):下游河床因泥沙淤积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河”,两岸泥滩高于周边地表(如开封段河床高出地面7-10米)。

2. 季节性变化:汛期(夏季)河水泛滥淹没滩地,沉积新泥沙;枯水期露出成滩。

3.生态功能:泥滩湿地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具有调节局部气候、净化水质的作用。

三、 泥滩带来的问题与治理


1.洪涝风险:地上河导致堤坝压力大,决口风险高(历史上有多次改道)。

2.“二级悬河”:主河槽淤积形成槽高滩低,加剧洪水漫滩风险。


3.治理措施

(1)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通过人工洪水冲刷河道,减少淤积。

(2)加固堤防:修建防洪大堤,建设控导工程。

(3)水土保持:中游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修建梯田,减少泥沙来源。(4)滩区移民:搬迁滩区居民,减少人类活动干扰。

四、高考常见考点


1.成因分析题:结合自然(地形、气候、植被)与人文因素,分析黄河下游泥滩的形成。

2.影响评价题:泥滩对生态环境(湿地、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滩区耕作)、防洪安全的影响。

3治理措施题:针对“地上河”问题,提出综合整治方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五、例题参考


1.题目: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

2.解题思路

(1)泥沙来源: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高。

(2)沉积条件: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淤积。

(3)河床抬升:长期淤积→人工筑堤束水→河床高于两岸。

(4)危害:易决口改道、淹没农田、威胁城市安全。

六、备考建议


1.结合地图掌握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地貌特点。

2.关注“调水调沙”工程原理及生态意义。

3.联系实际案例(如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分析人地关系。


掌握以上内容,可有效应对高考中与黄河泥滩相关的综合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