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沉积物(沉积岩)特征能揭示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和构造运动等信息,这种研究对解释地球过去、当前的环境变化和预测未来的趋势至关重要,近年来也成了高考的热门考点。
2024年高考沉积物相关试题考点提取及补充:
1. 一般来说,流速(风速)越快,沉积物越粗
2. 相较风力沉积,流水沉积物中生物量大,沉积物中有机质更多
3. 冻胀是由于土中水的冻结引起土体膨胀、地表不均匀隆起的作用
4. 冰水扇:冰川融水在终碛堤外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5. 重力滚落、崩塌--砾石大小混杂,也可能在细颗粒中夹杂着粗颗粒砾石,坡度较大时大颗粒滚落距离较远
6. 湿热环境下--生物化学风化快,细颗粒占比大,土壤黏重,沉积物中氧化铁含量大,呈红色
7. 沉积作用大于侵蚀作用-沉积物变厚;干旱环境下沉积物变厚--风力沉积为主; 沉积物表层出现冲沟--流水侵蚀
8. 盐碱化一般发生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的地区
9. 降水多、坡度大--流水侵蚀强
10. 岩层走向与坡向一致:顺向坡---易滑坡;顺向坡岩层倾角小于坡度角时坡脚地下水易出露
11. 热力环流中,近地面风从冷源吹向热源
12. 基岩海岸往往受海浪侵蚀,形成陡峭和曲折的海岸线
13. 草原植被区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土壤中易形成钙积层。区域降水多,则淋溶强,钙质流失
14. 喷出岩晚于被其覆盖的所有沉积岩;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破碎易被侵蚀;地质构造中间接判断岩层新老关系: a早于b,b早于c,则a早于c;位于断层面以上的岩块称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以下的岩块称为下盘, 上盘上升为逆断层,是 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上盘下降为正断层,是受张力和重力作用下上盘沿着断层面下滑形成,常出现在板块生长边界。
15.海洋生物化石形成后的抬升出露时间晚于其沉积时间
16. 古生代-三叶虫/蕨类繁盛,中生代-恐龙/裸子植物繁盛,新生代-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繁盛
17. 近源沉积物(沉积物距离物源区近)粒径大,分选性较差;远源沉积沉积物粒径小,分选性较好;高空风难以搬运较大粒径沉积物
18. 冬季风势力强-风力大,沉积物粒径大,冬季气温偏低,我国内陆地区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沙漠扩张
19. 海湾背风易沉积,海岸平直沉积环境差
20. 大坝修建后,入海口汛期水量减少,泥沙来源少,侵蚀加强
21. 沉积物粗,抗侵蚀能力强,细颗粒中粘性较大的黏土抗侵蚀能力也较强
22. 土壤过湿、干燥、极端高温、寒冷气候、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有毒物质、高盐下微生物分解慢。
23. 根据岩芯(冰芯)研究不同时期环境变化步骤:①.选择钻取岩芯的区域、位置(如偏远封闭湖泊人类活动影响小,沉积物连续且保存完好) ②.钻取岩芯 ③.实验分析确定地质年代,沉积物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化石类型 ④.解读地质时期地理环境信息及演化过程。
24. 底辟构造是指埋藏在地下的密度较小的岩盐、石膏等,受水平挤压向上拱起刺穿上覆岩层所形成的穹隆构造。形成过程为:海水蒸发形成盐层,盐层上继续覆盖砂岩,区域水平挤压,盐层在砂岩薄弱处向上隆起,形成盐底辟。
25. 农业生产中深翻能破坏土壤中的钙积层、结核层,减少土壤板结,增加通气透水、蓄水保墒能力,利于根系发育,也利于吸收地下水。但过度耕作会导致土壤侵蚀与退化;平整土地治理冲沟可减少水土流失。
沉积物的颜色:沉积物颜色也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比如,红色的沉积物可能富含氧化铁,而黑色的沉积物则可能含有较高的有机质。这些成分的变化可以反映古环境的气候和植被状况。
在第四纪河流沉积物中,夏季物质丰富,颗粒粗,气温高湿度大,氧化反应速率快,形成淡红色沉积物。冬季沉积物少,颗粒细,生物新陈代谢和有机质腐烂分解慢,沉积物颜色较深,部分地区沉积物特征季节变化:
红色(夏)--黑色(冬)--红色--黑色
粗(汛期)--细(枯水期)--粗---细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典型土壤。
之前在教学中,每每分析红壤的形成过程,都是强调雨水淋洗作用,即脱硅富铝化。活泼的碱金属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铁(铝)最不易溶解,反而会在结晶生成一个个的粒团,因此红土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发育构造良好。
最近高二训练题中,出现了对于红壤成因主导因素的探讨,究竟是温度高还是湿度大?而答案选择温度高,用雨水淋洗的理论逻辑,似乎很难推论出来了,这里面一定有什么奥秘,没有参透。
红土概念
红土(red clay)是一种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由碳酸盐类或含其他富铁铝氧化物的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风化形成。红土一般呈褐红色,是具有高含水率、低密度而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特性的土。
但是按照土壤发生学原理分析,红土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富铁土。
富铁土是指具有中度富铁化作用,矿质土表至125 cm范围内有低活性富铁层,但无铁铝层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燥红土、黄壤、黏淀红壤、红色石灰土。土壤形成过程中因矿物中度风化、盐基淋失和脱硅,导致氧化铁相对富集,呈现铁质特性和低活化黏粒特征。
红土分布
红土广泛分布世界亚热带地区,在亚洲东部、北美洲东南部、南美洲的中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欧洲地中海沿岸均有分布。在中国富铁土则广泛分布予东南部、华南及西南部分地区。
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红土。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因此在热带湿润气候下可以见到红土。
但在一些干燥的气候下热带沙漠,或者干湿交替的气候下热带草原,发现其土壤也是呈现红色。不仅我们现在的土壤是红色,就连地质历史形成的古土壤岩层也呈现红色。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红色土壤分布广泛,似乎水分因素并不是其形成主要原因。
红土成因
由于在常湿润或偏向常湿润的土壤水分状况下,在富铁土的风化过程中不仅盐基离子淋失,而且硅酸也被迅速淋失,矿物分解释放出来的铝离子除部分直接与Si(OH)4结合成1:1型黏土矿物外,其大部分则以轻基铝聚合体及三水铝矿,或形成铝质2:1型黏土矿物留存在土层中,从而使铝的富集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其B层三酸消化分解的硅铝率<2,或热碱浸提的硅铝率<1。富铁土在脱硅富铝化的同时,矿物分解释放出的铁离子经水解作用形成氢氧化铁凝胶及水铁矿。由于氢氧化铁凝胶及水铁矿进行脱水老化,在有明显干湿季节变化条件下,多转为赤铁矿,使土壤呈5YR或更红的色调。但在无明显干湿季节变化的条件下,则多转为针铁矿,土壤呈7.5YR或更黄的色调。
红土的形成过程—脱硅富Fe、Al化作用。摘录如下: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使红土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Al的层次。
对于这个过程还是无法参透。不得不请教办公室里的化学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答案。原来答案就藏在这段化学术语浓厚的描述里:
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由于氢氧化铁凝胶及水铁矿进行脱水老化,在有明显干湿季节变化条件下,多转为赤铁矿。
Fe(OH)3转化为Fe2O3必须要经过脱水作用。什么是分子间脱水?有哪些影响因素?
红层地貌成因联想
红层地貌的概念:
主要指侏罗纪、白垩纪及少量三叠纪及早古近纪形成的,已经成岩的,主色调为红色的泥岩、粉砂岩、砂岩等岩性的一套陆相及浅水湖相沉积物。
红层地貌的形成条件:
适宜的古气候条件。红层形成于干燥炎热的古气候环境条件下,一方面岩石风化作用强烈,可以提供丰富的物源,另一方面岩石氧化作用强烈,可以形成红层的红色外观。
从红土的形成过程可以推论出,恐龙盛行的中生代,暖干的气候,更有利陆相沉积物的脱水,氧化染色也就更加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