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俄罗斯第四代常规潜艇代表,677工程拉达级从诞生起就命运多舛。该型艇虽在1997年启动首艇建造,却因经济衰退和技术瓶颈,直至2011年仍被俄海军判定"仅具实验价值"。
对此还有一些消息传出:中俄又要合作了。
这到底是真是假?
说实话,自俄罗斯第四代常规潜艇出现后,其中,暴露的三大核心缺陷值得关注。
第一,动力系统"先天不足"。
首艇圣彼得堡号因燃料电池技术不成熟,被迫采用传统柴电动力。即便后续加装AIP系统,也因俄罗斯在化学催化领域的积累薄弱,导致系统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相较中德等国成熟的斯特林发动机方案,俄式AIP技术路线存在明显代差。
第二,声学体系"单薄失衡"。虽配备艇艏主阵+舷侧保形阵的复合探测体系,但实际测试中目标识别率和多目标处理能力未达预期。其"锂"自动化指挥系统宣称的"同时跟踪10个目标"性能,在实际海况中大打折扣。
第三,结构设计"水土不服"。俄方坚持的单壳体方案虽降低建造成本,却导致储备浮力较基洛级减少30%。这种设计在热带海域作战时,抗损性和生存能力面临严峻考验。
回溯我国引进基洛级的历史背景,实为90年代国产潜艇青黄不接时期的权宜之计。经过二十余年技术攻坚,当前国产潜艇已形成完整技术体系:
首先是静音技术突破;采用浮筏减振+消声瓦+泵推技术的039C型潜艇,水下噪声水平较基洛级降低15分贝。2021年南海实兵对抗中,国产潜艇成功突破美日反潜网的战例,印证了静音性能质的飞跃。
其次是AIP系统成熟;国产斯特林发动机实现3000小时无故障运行,支持潜艇连续潜航18天。这项关键技术的自主化,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全谱系AIP技术的国家。
以及作战体系革新;新型综合作战系统可融合卫星、无人机等多源信息,指挥效能较俄制系统提升3倍。搭配鹰击-18潜射导弹,形成300公里立体打击圈,战术价值远超拉达级配备的"俱乐部"导弹。
从部分角度看,我们将要合作的这个消息更像是俄罗斯军工复合体的"营销策略"。面对印度转向法国鲉鱼级潜艇、越南削减军费开支的现实,俄方急需制造"中国采购"的舆论热点维持市场信心。这种操作早有前科——2014年就曾炒作中国采购苏-35战机,实际交付数量却大打折扣。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传闻可能被西方势力曲解为"中俄军事同盟"的证据。我国始终坚持国防自主化道路,近年对外军购占比已降至不足5%。在潜艇领域,039系列的量产速度与055万吨大驱相当,根本无需依赖进口填补战力空缺。
站在建军百年历史节点回望,中国海军已从"技术引进"迈入"体系创新"新阶段。拉达级采购传闻看似是军贸话题,实则是检验国防工业成色的试金石。当福建舰电磁弹射震撼世界、巨浪-3潜射导弹威慑大洋之时,中国水下长城自有其铸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