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人都在嫌弃的这款苏35战机,今日的它为何会跌落神坛?

2017年珠海航展上完成落叶飘特技的苏35,曾让中国军迷热血沸腾。

这款号称"四代机天花板"的俄制战机,却在短短数年间经历口碑雪崩。金头盔对抗赛中不敌歼10C的实战表现,彻底撕碎了超级侧卫的神话外衣。更戏剧性的是,埃及、印尼等潜在买家集体毁约,连俄罗斯空天军自己都陷入信任危机。

苏35的陨落折射出当代空战规则的剧变。其引以为傲的雪豹E无源雷达,在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面前如同"睁眼瞎";引以为傲的机动优势,在超视距打击体系下沦为"花拳绣腿"。乌克兰战场上被毒刺导弹击落的战例,更暴露出俄式作战体系的致命短板。



俄式战机的宿命轮回

从苏27到苏35的进化史,本质上是苏联军工思维的回光返照。117S发动机的暴力美学,机翼融合体的气动魔法,无不彰显着苏霍伊设计局的手工匠心。但这种"力大砖飞"的设计哲学,在信息化战争时代已显疲态。

俄罗斯军工业陷入路径依赖的怪圈:

过度追求单项参数突破,忽视体系化作战需求。苏35配备的L波段雷达虽能反隐,却以牺牲探测精度为代价;矢量发动机带来炫目机动,但实战中反而增加操控难度。这种"偏科式"发展,注定难逃被时代淘汰的命运。



被低估的战场价值

抛开争议表象,苏35对中国空军的战术价值远超想象。其搭载的117S发动机,为国产涡扇-15的研发提供了关键参数样本。矢量喷口与飞控系统的融合经验,直接催生了歼20的"过失速机动"能力。某种意义上,苏35充当了中国航发的"活体教具"。

在南海驱离任务中,苏35展现出独特的战术优势。相比隐身战机"锦衣夜行"的特性,苏35挂满导弹的视觉威慑,配合澎湃的引擎轰鸣,更能对抵近侦察的外机形成心理震慑。这种"亮剑式"存在,恰是和平时期不可或缺的战略语言。



中国军购的深意

20亿美元引进24架苏35,实则是笔精明的战略投资。这笔交易既避免了中俄关系因技术转让陷入僵局,又为国产装备提供了绝佳对标样本。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引进-消化-超越"的军工发展路径。

当下中国空军已形成歼20+歼16+歼10C的黄金三角,苏35看似成为体系中的"冗余部件"。但若将其定位为"战术试验平台",其在电子对抗、体系融入等方面的探索价值依然显著。乌克兰战场的教训更警示我们:任何装备都需要融入作战体系,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终结。



实战检验的终极真理

苏35的际遇印证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法则:

没有完美的武器,只有适配的体系。它的机动神话在超视距打击下黯然失色,其雷达短板在体系支撑中却能另辟蹊径。这种矛盾性恰恰揭示了装备发展的本质——不存在包打天下的神器,关键在于能否融入作战链条。

中国军工的聪明之处,在于既没有神化苏35,也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将其作为战术创新的试验田,从中提炼出航发突破、体系融合、战法创新的多重价值。这种务实求真的态度,或许才是中国空军真正的制胜密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