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军事美女记者庄晓莹,在训练场体验我军的“低空杀手”前卫-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莹莹大呼,这导弹太重了。前卫-2导弹的武器系统总重18公斤,其中导弹本体重为11.32公斤。


前卫-2导弹是我国第三代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具有全向攻击能力,打击高度在10米~3500米,距离在500米~6000米的空中目标,前卫-2导弹的飞行速度可达600米/秒,具有极高的毁伤概率和抗干扰能力,性能超越著名的美式“毒刺”导弹。

由于射程比较远,前卫-2导弹很重,全重达到了18公斤。相比较,美国毒刺重量为15公斤,国产FN-6导弹重量为16公斤。俄罗斯针-1导弹的重量为17.8公斤。


很多网友很不以为然,认为18公斤的单兵防空导弹并不重,其实,你去扛个十分钟也要叫苦。36斤重的导弹,在稳定肩抗同时还要迅速准确地瞄准,这对于导弹射手的臂力是很大的考验。因此便携式地空导弹射手需要比较强壮的士兵,并加强上肢和躯干的力量锻炼。


细心的网友发现,俄罗斯“针-S”(萨姆-18)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头部有一个很奇怪的“探针”。央视军事美女记者,铁翼飞旋庄晓莹小姐姐在体验国产前卫-2导弹时,大家发展这款导弹的头部也有一个凸出的像探针一样的部件。


按道理,便携式单兵防空导弹是采用红外制导的,导弹头部应该安装着红外导引头。在人们印象里,带有红外导引头的导弹的头部形状应该是半圆形的才对。例如美国的响尾蛇空空导弹,中国的霹雳-8空空导弹,其头部都是半圆形的。美国的毒刺等典型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头部也是半圆形的。

那么,俄罗斯“针-S”和中国“前卫-2”导弹头部的“探针”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这个“探针”叫做激波针,是俄罗斯的“针-1”和“针-S”防空导弹的特有设备。主要用于减少阻力,增加速度,加大射程。


针-1式9K310地空导弹系统,导弹型号为9M313,导弹长1.57米,系统总重17.8公斤,采用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导弹飞行速度平均570米/秒 , 最大速度880米/秒,有效射程5200米,制导方式采用双色红外导引头,战斗部装填390克高能炸药。“针”式导弹的头部装有整流锥,由一个椎体头部和三根支撑杆组成,可以增大导弹的速度和射程。“针”-S导弹是是“针”式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增程改进版,头部的整流锥改进为一根激波针。

通常情况下,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红外导引头,最理想的弹头形状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半球形,而球形的钝头的空气阻力比较大,在数倍音速飞行的情况下会产生弓形激波,进而带来较大的波阻,严重影响飞行器的气动性能。所以超音速飞行器在理论上需要采用非常尖锐的头部。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设计上的矛盾。


俄国人比较心灵手巧,他们直接为导弹头部加上一个细长的“探针”来解决。钝形弹头安装激波针可以将激波推离,从而减小头部气动压力,降低阻力。从而使“针-1”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880米/秒(2.6马赫)。

那么问题又来了,中美的便携式导弹为何不用这个激波针?


因为,钝头体的飞行器在超声速特别是高超声速条件下,其前缘会形成头部弓形激波,进而带来较大的波阻,严重影响飞行器的气动性能。相关研究表明,高超声速条件下,钝前缘安装激波针可以将激波推离物面,从而减小头部表面压力,是减小超声速钝体阻力的有效方法。但在低超声速,特别是一些巡航速度不高(马赫数 Ma=1.5 左右)的导弹中,为满足射程等相关要求,对激波针减阻的使用价值还有待进行验证。

也就是说,激波针对于高马赫飞行体的减阻效果明显,例如很多潜射弹道导弹都在头部安装减阻杆,其实就是激波针。但在低马赫(1.5~2.5)导弹上是否要安装激波针,还存有争议,因为这玩意会影响红外导引头的性能发挥。


因此,中美的导弹索性不用激波针,无非就是速度比俄式导弹低一些,但导引头性能大增。美国毒刺导弹的命中率极高,但飞行速度没有俄式导弹快。此外,法国西北风和中国FN-6导弹则采用了很尖锐的金字塔形的菱形头罩,同样是大幅度提高了飞行速度。

中国前卫系列导弹比较特殊,一开始也采用了激波锥,但后期就取消了。当初,中国借鉴俄式9K38“针-1”导弹研制成功了“前卫-1”导弹,随后又研制出了改进型的“前卫-2”导弹,由于是借鉴俄罗斯“针-1”导弹技术,因此也跟俄罗斯导弹一样安装了一个“探针”。


本文开头央视铁翼飞旋庄晓莹小姐姐扛的那枚前卫-2导弹,就有一个探针。这枚导弹应该是早期出品并装备部队的,而近几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新型前卫-2/前卫-18导弹,就取消了激波针,但作战性能照样压倒了俄罗斯的“针”系列导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