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些古代文化或记载于书籍之中,或以传统建筑为载体矗立于广袤大地上,或表现于各地人文风俗中,徜徉于时间长河中的中华文化传统极具多样性。

源远流长、丰富多样的古老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骄傲,在历史迁徙中也具备先进性和适应性。



但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这一宝贵的财富有时也会变成沉重的包袱,尤其是自中国近代以来,许多进步人士常常感到古老文化对时代车轮的拖累。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科学理性对待,树立文化自信弘扬发展,汲取精华去除糟粕,结合生活实际去应用,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否定和全盘接纳。

先秦时期是中华古代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争鸣形成百花齐放的盛况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端,经历了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两种起源

中国古代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两种起源,这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大特点。



早期社会由于较为原始,人们对神的信仰和诉求变现得极为狂热,如原始歌谣、神话图腾、宗教巫术等,可以称为巫官文化。

这种文化在东西方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共通性,它着重夸张神力,体现了原始人对自由的追求向往和热爱。

进入殷商文明社会后,中华文化并未如西方那般沿着巫官文化开辟的路子延续下去,而是寻到了新的方向,逐渐形成了以人伦为本位的史官文化,弱化了神力的存在和作用。

自周以来,统治者尤其重视政教伦理的建设,周朝的礼乐制度对后世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确立了新的起点。

巫官文化和史官文化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变迁中就能够看出。



和古代西方丰富的神话宝库类似,我国也有跟西方神话巨作《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似的神话记载,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他们都具备着信奉神力的特点。

但当中国古代社会迈过文明的门槛后,神话中虚幻传奇夸张力勇的成分无法适应古代宗法式社会的需要。

权力不再受到尊崇,伦理道德被拔至高位,巫官文化开始受到史官文化的冲击乃至覆盖。

(二)书籍作为史官文化的载体,记录着先秦时期诸子学说百家齐放的盛况

古代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字和图画的记载,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书籍记录着古代博学多样文化的同时还见证了先秦诸子学说百家齐放的盛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发展的时期,各派学说相互争鸣,形成了九流十家。

春秋战国乱世给古代文化提供了选择的大好时机,各家各派不断游说于天下诸国,企盼得到国君重用为结束百年乱世发挥自己的作用,如孔子为宣扬儒家学说不断东游列国。

在各家宣扬自己的治世理念时,除了口传相授外,更多是记载于竹简中,立书于天下。

如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和名家的《公孙龙子》等这些不仅是当时各家宣扬各自学派的理念,更是流传于后世的文化瑰宝。

时至今日它们在文学哲理等方面依然印象深刻。

(三)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时代局势的演变,不同派别的学说有着不同的命运

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的过程中,各家学派在其中各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学说着重讲究精神文明伦理道德的建设,全面继承周朝史官文化“隆礼”、“敬德”的传统。

以六艺为法,崇尚仁爱和礼义。

虽然儒家贵为显学,但其学术理念在当时变革动荡的情形下显得迂阔难行,直到西汉新的社会秩序稳定后才被捧上独尊地位。

诸子百家中,与儒家并称为四大显学的还有道家、墨家和法家,它们各自的治世理念也截然不同。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来打破原本固有的伦理关系和宗法制度,法家力主变革,提倡“法治”,用新的法理制度来取代在乱世中逐渐没落的礼教制度。

这两种学说虽然在某个阶段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求盛极一时。



但从根本上来说由于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原则,最终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没落。

先秦百家之中能与儒家并驾齐驱发展的学说只有道家,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学说的反对者。

儒家主张有为入世,道家讲究无为隐世;儒家信奉礼教伦理,道家向往自然天道;儒家宣扬个人对家族和国家的责任使命感,道家推崇个人生活及精神世界的超脱等等。

道家在与儒家学说相对立的同时又相互补充,如儒家宣扬知天命,道家讲究顺应自然,它们之间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了儒家为主,道家为从,其他学说为辅的古代文化特色体系。

两汉时期文化教育蓬勃发展人才辈出,社会文明发展进入了新的高度

(一)在两汉兴亡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教育的发展是贯穿其始终的主线



战国末年,大秦铁骑在秦始皇嬴政的雄心壮志之下横扫六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分裂,最终一统山河。

在军事上实现一统后,秦朝开始寻求文化上的一统。

由于秦朝主张法学,其他各家的学说开始逐渐没落,“焚书坑儒”更是对儒家致命性的打击。

在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既离不开武士将领的干戈,更离不开谋士的出谋划策。

天下稳定后,刘邦感受到儒家文化的价值,很快接受了陆贾重用知识分子的建议,文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汉初统治者深知须以“有知”治“无知”,否则政权无法稳固。



所以他们经常向当代大师请教,派专人到他们身边学习,尤其为了更好的培养统治接班人,他们更是不遗余力,十分重视皇室诸王子孙的学习。

汉初文化教育延接着诸子百家之后,统治者在私人文化教育方面不限制各派学说的学习,儒、道等各派学说开始得到重新发展。

到了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儒家被推到独尊地位,太学开始兴起,博士弟子员制度应运而生。

虽然在西汉末年该制度遭到战乱破坏,但在东汉时期光武帝重修太学,官办大学除太学外,还开创了鸿都门学和宫邸学,汉代文教机构遍及中华。

纵观两汉兴亡历程,汉朝历代统治者为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和事业对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十分看重的。



(二)进入西汉中叶后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趋向已经逐渐定型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西汉中叶以后,其发展趋向已经逐渐基本定型,但在既定河道中还是被外来佛教的输入掀起了波澜。

佛教创建起源于古印度,并不是从我们民族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文化。

在刚开始传入中国时,由于其有许多与传统生活方式观念格格不入的地方,它历经冷淡,但在后期经过社会形势变化的改造后渐受欢迎登上顶峰,取得了与儒家和道家在古代文化中三足鼎立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兴起,可以看作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包容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体现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和包容性。



佛教传入中国兴起的过程中是经历了一番改造的,我们割舍掉了佛教悲观厌世的精神,抛弃了许多烦琐的教义和不近人情的苦行。

发展出了与古代宗法社会相互协调的极具特色的禅宗,它的一些思想精华和修养方法被儒道两家所吸收。

最终儒释道三家互补的格局,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格局。

基于古代文化独有的特点,我们应理性对待树立文化自信去弘扬和发展

(一)古代文化作为封建宗法式农业社会的产物,在近现代化历史潮流中开始逐渐凋谢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自由观和人生价值观上的理解上与西方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的原因,是由两者长期所处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不同所决定的。



西方人受到商品经济和公民社会形态的影响,侧重于向外探求,极具冒险精神,把知识当作人类文化的起点。

目标是征服自然和世界,逐渐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以至于在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始西移,西方人的脚步遍及世界。

相比之下,长期处在宗法式社会形态和农业经济下的中国人,则是注重向内探求,强调改善自身以适应外部自然环境。

古代文化注重伦理,强调身心内外和谐,讲究以和为贵,这三者构成了古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植根于贵族宗法式农业社会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曾一度辉煌,引领着世界的潮流,使得周边各国争相学习引进。



但随着世界近现代化历史潮流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古代文化因为其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放大和统治者的固步自封开始逐渐凋谢。

(二)我们应理性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并结合实际运用

虽然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硕果累累,但进入近代以后,面对西方文明坚船利炮地冲击,古代文化一蹶不振,显得毫无招架之力,以至于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有人开始对传统文化开始全面否定批判,弃之如敝屣,认为应当向西方看齐,抛却掉古代传统文化。

也有人依旧沉迷在封建传统之中,对古代文化过度迷信,奉若真理。

其实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早已向我们清楚的阐明了古代文化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无论是全盘否定还是过度迷信都不应该成为我面对古代文化的基本方式。

参考书籍: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