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1月4日,河南的范县乡北街村出了件大事,这事犹如风一般吹遍全国,无数人知道了一个名字——李文祥。
这天,是腊月初一,按照惯例,省里面的慰问团会下到村里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乡北街村人都知道,李文祥是个普通退役军人,也是慰问团访问的常客,每年都会有干部去他家看看。
乡亲们也都爱凑热闹,围在慰问团周围,人群中有眼尖的,悄悄说道:“这次来的干部,看着像大官哩!”
李文祥颤颤巍巍拄着拐杖,在门口接见慰问团。
一般来说,慰问团都会询问老人的困难,做好记录,解答困惑,接着便去下一家。
而这次来的卢书记却不同,他看起来格外亲切,一边与李文祥交谈,一边走进李文祥家门。
之后发生的事情,却是让李文祥想起来就感到懊恼的。
卢书记这一探,竟是让李文祥暴露自己故意隐藏50年的特等功英雄身份!他的名字,一下传遍大江南北!
事后,他多次和乡亲和记者感慨:
“俺要知道来的卢书记是省委书记,说什么也不会拿那小布包!”
那么为何李文祥要隐藏身份呢?李文祥的小布包里究竟有什么?
尘封的小布包
1月4日那天,李文祥如往常一样整理好服装,他听说今天会有领导来自己家里慰问,所以起得更早。
其实,每年春节都有领导前来,这是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享受的“特殊待遇”。
他就像接受首长们“检阅”一般,笔直站在自家门口。
这是李文祥喜欢的方式,因为这会让他想起令人怀念的从军生涯。
乡亲们窃窃私语,今天来的这位叫卢书记的领导,看起来大有来头,村主任亲自过来接待。
慰问团一户户走访,直到李文祥家门口。
卢书记看到家门口等待的老人,连忙握住他的手道:“老人家呀,高寿啦?”
李文祥笑着回道:“不年轻了!八十有六了!”
卢书记点了点头,和李文祥唠了会儿家常,本想转身告辞,可在听到李文祥还是个退役军人时,突然驻足询问:
“方便进屋看看吗?”
李文祥也觉得诧异,要知道领导通常都不会进里屋,因为慰问团要走访很多户人家。
李文祥自然也不会拒绝,让开进家门的位置后,不卑不亢地说了声:“请进。”
卢书记点点头,迈步进了家门。
这让村主任逮到了机会,连忙上前想和李文祥耳语几句,告诉他:“老李,卢书记是省委书记!”
可村主任声音实在太小,现场又嘈杂,耳背的李文祥根本就没听见!
卢书记在李文祥家中摸摸椅子,摇摇桌子,观察老兵的生活状况,视线突然被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像吸引。
那画像里的正是李文祥本人,看起来英姿飒爽,是年轻时的模样。
而最吸引眼球的,是李文祥胸上的军功章!
卢书记有些拿不准,看看李文祥,又看看画像,询问道:“老人家,画像中可是您?”
李文祥点头回应。
卢书记眼睛一亮,又问:“这胸口几枚军功章……是代表了什么?”
卢书记心想,他要是没看错的,这画像里的李文祥可穿的是少尉军服!
还有这几枚军功章,来头更不小!这么一个小小村子里,难道潜藏着一个战斗英雄?
李文祥没有立刻回答卢书记的话,定定地站住,仿佛陷入了回忆之中。
这可急坏了一旁的村主任,连忙就上前想要提醒他,却被省委书记拦住了,没有打断李文祥思考。
过了好一会儿,李文祥回过神,说这是二等功勋章,其他的也是功勋章。
这可让周围人面面相觑。
倒不是他们不信李文祥,而是他们也没想到,能在一个困难的老人家里看到这么一幅画像!
卢书记连忙问道:“您立的是哪些功劳?能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吗?”
李文祥看到周围领导的表情,误会他们的想法,以为他们不信自己。
当即也有些想要“澄清”的想法,连忙回道。
“有,有啊!当然有!”
李文祥看来,这画像可不是乱挂的,他可不是杜撰荣誉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这些画像,平时可都是放柜子里,他的老伴前段时间嫌墙上空空的,才给挂出来。
李文祥急了,这要让领导误会了,还像什么话?
抱着这种想法,李文祥拄着拐杖健步如飞,连忙去到里屋,一阵翻箱倒柜,总算在一个柜子底部,找到了一个小布包。
小布包显然有些年头,上面已经泛黄,还带着一股异味。
“我都已经想好了,等我死了,就把这个布包放在棺材里带走!”
李文祥有些忐忑,把小布包递给了卢书记。他的心中倒不是有其他想法,反而有种担心老师检查作业的学生心态。
他拿出布包只是想要证明,那画像上的军功章不是弄虚作假,没有任何骄傲和炫耀的意思。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小布包上,就连他三十三岁的女儿也凑了过来,表情好奇。
要知道,从小到大,连她都没有见过这个小布包,里面到底藏着什么?
卢书记小心翼翼把布包放在桌上,在众人的注视下慢慢展开,露出里面的真容。
里面竟是一大摞奖状,和好几枚军功章!
周围眼尖的人,已经将画像和布包里的军功章对比,发现就是李文祥佩戴的那些军功章!
这些勋章年代久远,现在的人都认不得它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可一旁的奖状上却写得清清楚楚。
“李文祥同志的二等功、一等功、还有特等功和解放奖章……”
卢书记念着奖状上的文字,心中肃然起敬。
这些可都是只能在省级博物馆看到的军功章,现在却默默无闻地躺在这个小布包里!
卢书记转过头,激动地握住了李文祥苍老的手,真诚说道:
“老同志!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真的不敢相信。是我们工作没做好,没让你得到应有待遇啊!”
这下,轮到李文祥不知所措了,他本以为是乡里的,或是县中的书记。
可他刚从周围人口中得知了,来者竟然是省委书记!
不得已,李文祥只能叹口气道:“这是哪里话,怪我!都怪我!我是真不该拿出这个包包,这不是给领导添麻烦吗?”
其实,这些军功章,包括在小乡村“隐姓埋名”,都是李文祥故意为之。
英雄的180度“转身”
李文祥1947年参军,那时他22岁,先后参加济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岛等大大小小十几个战役,立下无数战功。
如1948年的济南战役,那时,李文祥是主攻方向6连的“冲锋队员”。
济南城敌军顽固,城坚难摧,想要攻进去,得出奇招。
李文祥身先士卒,推着一辆装满炸药的小车,在炮火中一路迂回,顶着枪林弹雨绕到城门下方。
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济南城门被炸出一道口子,解放军从缺口进入城内,成功解放济南城。
没多久,奖状便发放到他手中。
跟着军队,李文祥走遍大半个中国,手中的奖章也越来越多,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
除此之外,他还拿到了解放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军队为嘉奖功臣们,在首都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功劳无数的李文祥也被选中了。
可最令他遗憾的是,出行的那段时间,他生了急病,没能见到毛主席,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1956年,他转业到福建一家建筑公司,当保卫干部。他决定暂时忘却荣誉,把热情投入到建设祖国当中去。
于是,他将所有的军功章佩戴在胸前,穿起自己少尉军服,在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照片并不大,李文祥又找人把这个照片画大了一份,这就是那幅画像的来历。
转业后,李文祥一路伴着鲜花和掌声,他的领导也开始积极地为他张罗婚事,而他却一条心扑在了工作上。
其实李文祥对自己的婚姻没太多考虑,只要两个人合得来就行,最好是思想进步,能吃苦的伴侣。
不少知性有学历的女孩子倾心于李文祥,但他只是摆摆手,拒绝了领导牵的红线。
他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容易耽误人家,还聊不到一块儿去。
没过多久,他找到了一个温柔贤惠的闽南女孩,名叫陈宝珍、两人情投意合,很快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李文祥荣誉满身、工资不低、新婚燕尔,而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如果这样的日子能一直持续,他的未来将是人人幸福的模范日子。
但几年后,李文祥却主动选择,将生活调转了180度的大急弯。
1962年,那时国家比较困难,正在呼吁“上山下乡”,希望干部能够下乡支农。
下乡支农,也就意味着干部从能拿到稳定收入的“金饭碗”,变成了“靠天吃饭”的农民,这对干部们来说毫无疑问是重大转变。
因此,主动参加下乡的人数寥寥,李文祥的单位被动员过好几次,但大家伙都没有报名。
李文祥站了出来,主动选择下乡:“老家乡亲们吃不起饭!俺得回去!”
此话惊到了在场的所有人。
领导连忙过来劝道:“这支农的报名人选可没有你!我知道你是想给大家作个表率,但你可别来真的!”
李文祥是战斗英雄,根据政策,他这种情况不在返乡的考虑范围之内!
同事们也语重心长地叮嘱道:“老李!你打这么多年仗,还成了家,真该享享福!回乡的事你就别考虑了!”
他们看李文祥态度坚决,明白李文祥不怕吃苦,于是将陈宝珍也搬了出来:
“你想想,嫂子是南方人,那吃的都是大米!跟着你回乡后得吃什么?粗粮怕是都吃不上,尽吃些窝窝头子!她才过几年好日子啊?老李你再仔细想想!”
同事这话,是真说到李文祥心软之处了,一连几天,他都思考这事,感觉痛苦万分。
他不在乎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罪,他只想为自己的老家尽一份力,他不愿打过仗,就心安理得接受国家馈赠。
当年,他能听着冲锋号冲向济南城,现在也能响应国家号召下乡!
终于,李文祥忍不住作出决定,他咬破了自己的手指,在支农申请书上按下鲜血拇指印。
回家后,他将自己的小布包拿上了桌,妻子打开后,看到了一个个军功章,但她不解李文祥是何用意。
李文祥严肃地说出回乡支农的事情。
“你知道俺为何能获得这些荣誉吗?因为俺不怕,哪里需要俺,再危险也要往上冲!”
出乎意料,妻子陈宝珍支持丈夫的决定。
“既然我嫁给你,那我就跟着你,到哪儿都跟着你!”
李文祥为了表示决心,还给自己“约法三章”。
第一,回乡后,我就是普通农民,绝对不再提起立功的事情。
第二,不和党组织提任何要求。
第三,不给国家添麻烦。
就这样,一名国家级战斗英雄,静悄悄地回到河南老家,他没有荣归故里,没有贪恋城里干部的待遇。
而是隐藏自己的功劳,成为该乡北街村的普通村干部。
半个世纪的乡村坚守
李文祥回到乡村,就像回到下一个战场。
乡北街村所在的范县是知名贫困县,自然条件差,吃饱饭是最大难题。
李文祥成了生产队长,亲自操刀生产问题,刚来便提出一个惊人的想法,他要在盐碱地里种水稻!
村里没人相信他,大家只知道李文祥是退役士兵,可种地是农民的活,他哪里干的明白?
结果,李文祥当场立下军令状:“引不来水,种不出水稻,我不进家门!”
这番“大禹治水”般的精神感动了乡亲们,跟随李文祥成立40余人的“稻改队”,在黄河滩引水源,奋斗了一整个寒冷的冬天。
第二年,他又亲自种植,践行军令状,每天泡在稻田之中,村民们无不动容。
妻子陈宝珍心疼回乡后没吃过一顿饱饭,越发黑瘦的丈夫,只能偷偷哭泣。
李文祥不怕苦,北方的寒风很冷,屋内就像冰窖,冻的人受不了,陈宝珍试探着询问:
“要不找公社或哪个领导说说,批咱几个木料,先搭个房子?”
李文祥倔强地摇着头,把自己的保暖物件递给妻子,回道:
“咱们说好了不能向组织伸手,这会儿国家也困难!俺不能开这个口!”
这样艰苦奋斗的日子持续了16年!李文祥也连续担任生产队长和村主任16年。
直到28年后,李文祥才攒够两千元,翻盖出属于自己的房屋。
李文祥说到做到,“让乡亲们都吃饱”的愿景早已完成,他让乡亲走上了过好日子的路。改良玉米、修养殖场、带头捐款修路、资助贫困户……
时光荏苒,一晃便是五十多年过去了,他早已卸任村职,解甲归田,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
这五十年里,他竟是真的没有向组织寻求帮助!
我国对老共产党员和老干部有过十几次筛查,也有许多次查到李文祥。
可李文祥不愿让国家增添负担,故意隐瞒自己的功绩和军衔,只填基本的信息,其余的打过什么仗,家里是否有困难,统统不填。
要不是阴差阳错之下,他的军功章被卢书记给发现,只怕李文祥真的会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把小布包带到棺材里!
结语:
卢书记出门后,内心深受震动,他怎么也没想到,在乡北街村里,竟会有如此传奇的老人家,他的眼前又浮现小布包。
“那一包东西,了不得啊!”
在卢书记的推动下,李文祥的事迹传播开来,无数人民为之感动。
而李文祥却不受影响,如平时一样,每日吃疙瘩汤,穿着旧衣裳买时令菜。
当有客人来访时,他会贴心地开空调,客人走后又马上关闭,因为担心浪费电。
时代的洪流里,李文祥老同志无疑是最纯粹的那一股清流,可他依旧能生活的有滋有味,自然豁达。
2017年2月,他离开了我们,享年92岁。
任凭时代怎么变化,但李文祥作为一名党员,坚守责任和义务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无论是他冲锋在前时,还是解甲归田后,他都做到了不贪权势,不恋功名,一心为国为民。
笔者写到这里,感触良多,向我们的李文祥老同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