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非遗
你脑海中会蹦出怎样的画面?
是低头凝神的老匠人?
还是凝固着时光的老器物?
在射阳,有这么一群“90后”非遗传承人,他们接过祖辈的刻刀与戏服,既虔诚摩挲时光的肌理,更以先锋姿态破壁出圈:让戏曲文化走进校园乡野,让传统技艺与直播间的弹幕共舞,让古老绝技惊艳世界舞台……他们不是老传统的守夜人,而是文化长河的弄潮儿。
在热爱中找到终身事业
仲春时节,东风渐暖,“00后”淮剧演员房忠坤正忙着为今年的“优秀作品进基层巡演”做着演出准备。
“今年我们的‘送戏下乡’的演出从3月24日开始,一直持续到4月底。”说着,他便匆匆登上了去临海镇演出的车辆。
房忠坤与淮剧似乎有着“不解之缘”。从小就喜欢唱歌表演的他,在电视上偶然看到淮剧表演,舞台上宛转悠扬的唱腔、翻滚腾挪的武生、精致漂亮的刀剑,都让他心醉神迷,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好看的戏服、拿着威武的兵器,在舞台上叱咤风云。
2014年,县淮剧团联合盐城幼儿师范高等学校面向社会招录淮剧表演班学员,14岁的房忠坤从众多报名者中脱颖而出,顺利进入戏校。“在戏校,我们每天五点半起床,练拿顶、压腿、下腰、走台步,还有淮剧表演程式,唱念做打,不分寒暑,这样的日子过了五年。”房忠坤说,是心中对淮剧纯粹的热爱让他坚持了下来。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如今的他,在淮剧团已独当一面,成为七出大戏的主演,更是连续两年在上海淮音艺术节获得“优秀表演奖”。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乡村,无论是精致的剧院还是临时搭建的戏台,都有他演唱的身影。
“经常有人问我,淮剧还有人看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舞台上有很多青年演员,每次演出也能看到很多年轻戏迷。其实我们年轻人更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房忠坤说。
淮剧进校园,又是另一番场景。淮剧要发展、要传承,必须拓展新的欣赏群体,通过“破圈”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小学教表演时,学生们好奇心强,对于淮剧里的方言俚语、服装道具都很感兴趣。”房忠坤动容地表示,他们高涨的热情与兴趣,让他更有信心将这个古老的剧种传承下去。
“很幸运,我能将小时候的爱好变为终生从事的事业。”现在的房忠坤仍坚持简单地生活,不是在演出的路上,就是在练功的路上。“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让更多人认识淮剧、了解淮剧,尤其是年轻观众。”
把“直播间”搬进“工作室”
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创作出“水浒108将”?飘逸精美的汉服竟也是纸做的?在“国琴剪纸”直播间里,万物皆可在纸与剪的翻飞中化作“指尖上的艺术”。
“对我来说,剪纸这门非遗手艺,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从小就耳濡目染,就像做饭刷碗一样日常。”“95后”非遗剪纸传承人李娴对记者说。
李娴的母亲姜国琴是非遗剪纸的传承人。童年的李娴常趴在母亲姜国琴的剪纸台前,看十二生肖在红纸上活灵活现、神话传说在剪刀下流转生姿。母亲四十载如一日的坚守,在她心里种下了非遗传承的种子。
2021年,李娴放弃都市白领工作返乡创业,接过省级名师工作室的接力棒,却发现传统剪纸正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母亲的作品从未走出江苏,乡间老匠人仍在固守传统。
“要让非遗活起来,得先让匠人富起来。”2022年,李娴带着团队一头扎进新媒体浪潮,开启“非遗直播间”,由姜国琴现场教学并售卖剪纸作品。“以前我们的剪纸缺少曝光度,现在通过直播,我们工作室的非遗老师每月可增收1500至3000元。”李娴说。
创新的脚步不止于此。李娴将射阳鹤乡元素与剪纸结合,设计出剪纸汉服、云肩、套色团扇、丹顶鹤和新四军定制系列伴手礼等100多款剪纸文创品,做到同品直播间销量TOP1,同时和多家文旅景区、五星级酒店签订合作协议,上架文创品,并通过跨境电商开辟非遗出海新路径。
“我希望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穿在身上、拿在手里的生活美学。”李娴说。如今的她还积极参与学校课堂、文化馆“艺起来吧”、社区“三全”等活动,成立5家工作室,46个学习班,培训学员7000多人,打破了剪纸艺术的年龄限制,使各年龄段的群众都能亲身体验到这一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让世界看到中国非遗
镁光灯下,20岁的青年头顶倒悬于搭档的手心,绷直的脚尖划出完美弧线。30秒,56圈——当吉尼斯认证官宣布新纪录诞生的瞬间,掌声如潮水般席卷剧场。这是去年4月,县杂技团演员黄逸凡在意大利米兰参加“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赛”时的场景。
“双人头顶倒立时,视觉完全失效,全靠不断练习形成头皮反应,才能做到配合默契。”黄逸凡解释这项头顶绝技的奥秘。为了达到这种肌肉记忆,他每天至少要进行3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日积月累,他的头顶被磨去了一小撮头发,上面还有着厚厚的一层老茧。
“黄逸凡4岁入团时,穿衣要人帮,吃饭要人喂。”县杂技团团长张正勇忆起往事,黄逸凡腼腆地挠头。2008年,父母将年幼的他送入射阳县杂技团,自此开启“顶技人生”。压腿的哭喊、倒立的眩晕、无数次从训练垫摔落的淤青,填满他的童年。13岁那年,他主演的《扇舞丹青·头顶技巧》惊艳吴桥国际杂技节,将最高奖“金狮奖”收入囊中。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他也在国际国内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因为我们去的舞台不同,有的是国际舞台比赛,我们就代表中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果我们到北京、广东等国内其他地方,我们就宣传江苏特色文化、丹顶鹤文化,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来自射阳,这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黄逸凡说。
当传统技艺被现代技术装点,当“非遗风”席卷国内国外,当青年人的蓬勃朝气与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交相辉映……在射阳,传统不再是被供奉的图腾,而是化作青年掌心跃动的星河——既有古韵深沉的底色,又激荡着青春的浪花。
文 字:贾 凡
图 片:射阳发布综合
编 校:郭雨婷
责 编:张宏伟 黄 燕
审 核:刘友华 樊 颖
声 明:凡“射阳发布”原创稿件,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射阳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15-89290569 0515-82486228
点个「在看 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