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被称为对偶文学,据说对联最早起源于五代十国的桃符,当时的人们在大门左右两边各悬挂一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或者画上他们的画像,目的是用来驱邪避灾,以此来保佑家人无病无灾。
这种习俗延续了近千年,到了唐宋时期,格律诗和词飞速的发展,桃符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人们不满足于在大门两侧挂桃符了,而是红色的纸张写上一副吉祥语贴在大门两侧,来代替桃符,这种做法最终促成对联的形成。这个时候的桃符变成了带图画的门神,带文字的则变成了对联。
对联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采,但民间依然有很多爱好者,也许他们写的对联并不专业,甚至都讲究平仄押韵,但他们让对联更加的有趣味性,给传统对联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各种精彩纷呈的网络神联成为了很多人的娱乐快餐。
丈母娘和女婿的对联趣事。
今年60岁的黄大妈,已经退休了好几年,退休后,日子一成不变,黄大妈对这样的日子有些厌烦了,为了打发无聊的退休时光,黄大妈就开始研究和学习对联文化。尤其是网络对联,每天都会写上几句,并发在了自己的抖音账号里。谁知黄大妈写的对联备受欢迎,这就给了黄大妈莫大的信心和动力。
黄大妈的二女婿是一名小学地理老师,平时也喜欢写写对联,黄大妈还经常请教女婿一些关于对联的知识,有时两人还会相互切磋一下。
有一次黄大妈对女婿出了一句非常有趣味的上联:树不要皮,必死无疑,虽然是一句大白话,但也是自然规律,树如果没有皮了,自然会死掉。
女婿虽然明白这和对联没有多少关系,但也不想打击丈母娘的自信心,便对出了一句让丈母娘哭笑不得下联: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各位网友觉得这副对联有意思吗?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带孙子的奶奶出了一句非常无奈的上联:想孙子,盼孙子,有了孙子是孙子,
这句上联把当下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老年人都盼望早点带上孙子,当有了孙子以后,便当起了孙子,给其鞍前马后,不辞辛劳,最后还讨不到一句好,实在让人唏嘘,不过最扎心的还是爷爷对出的下联:烦公婆,怨公婆,走了公婆变公婆。
这句下联把婆媳关系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婆媳关系是一个无解的话题,各位网友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