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4月2日讯(记者 梁湘)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近期,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专题培训班在青岛市城阳区举办,聚焦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采取现场观摩、专家授课、案例分享等形式,培训业务知识,交流工作经验,深入研究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思路举措,提升工作能力水平。
3月26日下午,培训班先后到城阳区夏庄街道清晖路社区、流亭街道东流亭社区、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现场观摩,详细了解了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全环境立德树人等领域基层特色建设路径与成效。培训期间,城阳区围绕文化书院建设作案例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城阳区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绘就城市幸福底色、提升城市形象魅力,以人为本托起城市文明新高度,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自被确定为山东省文化社区建设试点区以来,城阳区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文明实践基础优势为依托,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精准服务,探索构建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新范式。
“城阳故事”闪耀光芒,“五域协同”护航成长
燃聚文明星火,逐光向美而生。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蕴含着推动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道德模范,则是一座城市精神文明的“风向标”。2023年,城阳区推荐市级以上道德模范33人,获评数量、层级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城阳区2人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1人入选“中国好人”。
“德不孤,必有邻。”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量变,到质变。城市文明水平的彰显,需要典型引路、需要榜样力量,更需要众人拾柴、聚少成多。近年来,城阳区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优化道德模范“选管育用”,建立了“区、街、社区”三级典型挖掘体系。自2017年以来,每天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步讲述一个城阳故事,已讲述城阳故事2400多个,累计出版《城阳故事》书7册。同时,不断丰富宣传方式,以“道德榜样”“身边好人”事迹为原型,拍摄纪录片、微视频等,通过城阳融媒视频号等新媒体广泛刊播,已累计刊播道德典型微视频300余个。如今,“城阳故事”已经成为许多城阳人的日常阅读“期待”。这些故事,写的不是名人大家,讲的也不是重磅头条,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普通人:以命相搏勇救7人的“中国好人”“英雄船长”刘世瑜、被居民们亲切地称呼为“山村里的120”社区卫生室负责人孙黎明、坚守“诚信”二字替去世的父亲还清40多万元债务的刘同龙……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并非可歌可泣的宏大叙事,却像苍翠大山里流出的清泉,流水潺潺,低声细语,时刻闪耀着道德光芒。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同样在于立德。多彩课堂,学校育人主阵地的创新与拓展;爱润成长,家庭育人基础的夯实与深化;同心共育,社会育人支撑的多元与合力;e路护航,网络育人赋能的精准与高效;悦心成长,心理育人保障的健全与完善……2024年以来,城阳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联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构建起全环境立德树人“五位一体”生态圈,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数万名中小学生走进档案馆、博物馆,在这里开启绚丽多彩的“第二课堂”;家庭教育专家走进社区,开展手把手的教育辅导;16个“为小”志愿服务项目,线上线下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近百场;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开展“阳光心灵”免费心理健康服务近百场……城阳区正统筹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心理健康等育人环境,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育人格局,为全环境立德树人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
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服务”深化
日前,城阳区“讲述我与文明实践的那些事”主题活动启动,文明实践看所站、文明实践大家谈、“所(站)长说”话初心,活动旨在直观展示文明实践基层活力与发展成效,以鲜活案例“原料”推动文明实践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服务”深化。
2024年5月28日,全国文明实践工作培训会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召开,城阳区在大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近年来,作为全国、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城阳区系统谋划、一体推进,将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区委重点工作,不断推动文明实践与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取得明显工作成效。建成山东省首家新时代结婚礼堂,倡导“喜事新办”,以道德模范寄语、书法传家训等流程取代传统环节,为600余对市民举办新时代婚礼;在全国首创文明实践积分平台和志愿服务“网约”模式,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实现文明实践工作闭环,解决群众需求8.5万个;聚焦“五为”志愿服务,孵化“七帮”等文明实践品牌;发挥文明实践综合体引领示范作用,整合8个街道资源,打造6条展示带,形成资源流动、互通有无的文明实践矩阵;创新探索文明实践夜间模式、假期模式、共享模式,持续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志愿者队伍由文明实践开展前的7万人,增加到17万人,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尽我所能、兼济天下”在全区蔚然成风……创新文明实践模式、壮大文明力量、扩大文明实践覆盖范围、放大文明实践教化功能,城阳区持续推动文明实践走实走深走心。
以文化人走出“小书院撬动大治理”的实践之路
当下,城阳区正依托文明实践基础优势,把文化社区(文化书院)建设作为重塑文化生态、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关键切口”,创新“强基、铸魂、聚力、焕新”四维路径,赋能基层治理提质增效,努力走出一条“小书院撬动大治理”的实践之路。自被确定为山东省文化社区建设试点区以来,培育高质量特色文化社区品牌30个,市级文化社区试点20个。
强基,三级体系精准供给。搭建“1个区级指导中心+8个街道推进小组+10个精品示范书院”三级体系,建立“文化书院智库”,立足“群众点单、政府配餐”服务理念,依托文明实践“网约”模式,开展“万户需求大调研”,形成“老幼青新”课程清单。自试点以来,已开展文化课程服务3200余场次,惠及群众15万余人次。
铸魂,文化基因活化育人。深挖“胡峄阳传说”“郑玄讲学”等文化基因,以“传统文化活化”促进“竹庐书院”“康成书院”等历史文化书院焕发新生。鼓励“清晖书院”“后田书院”等现代文化书院,探索“市场+公益”运营模式,创办“青年夜校”,开设“新市民融入系列课程”,建成全龄段全时段开放式文化书院30余个。
聚力,多元普惠全域触达。推出“城阳区文化书院课程包”,探索推进“文化书院+图书馆”“文化书院+博物馆”等模式,开发“书香城阳”云阅读平台,让20余万册图书期刊、3万余项视听资源触手可及。全面梳理优质文旅资源,打造“文化IP+社区经济”模式。
焕新,智慧融合共建共治。以“传统+现代”重塑文化体验,设立“居民议事厅”,建立“智能社区平台”,解决养老难、停车难等民生问题,激活“人人都是书院主人”的参与热情,让书院成为基层治理的“智慧引擎”。同时,将文化书院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孵化“老少年·潮公益”“陪伴成长-与子同学”等微治理项目,实现“文明治理,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