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统领 联农共富

共建“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自第六批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临沭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示要求,抢抓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机遇,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片区齐抱团、县镇一体化”打造“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加强全域统筹,上下联动“齐发力”

一是体制机制先行。优化调整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临时党委,充实工作专班,成立片区联合党委,制定出台《关于选派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意见》等文件,构建“县级临时党委+片区联合党委+任职村党组织”三级体系,形成临时党委统一领导、片区联合党委统筹协调、任职村党组织协同配合、第一书记共同参与的组织保障机制,推动第一书记工作、片区建设与县镇两级中心工作“双融合”,形成全方位推进、全要素谋划、全体系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综合考虑乡镇总体规划、片区资源禀赋、党员群众需求等因素,本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明确发展定位,差异化制定曹庄好日子、青云沂蒙好栗、玉山茗绣夹谷、蛟龙菌林菇乡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发展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三是片区抱团共建。坚持以“抱团发展、连片振兴”理念推进第一书记工作,发挥第一书记“集团军”作用,建立联席会议、请示报告等5项制度,以创建“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为目标,以10个村规划建设1个片区,实体化运作片区联合党委,统筹推进项目建设、集体增收、四雁工程、跨村联建等重点工作,实现组织连片共建、产业连片发展、治理连片共抓,蹚实“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乡村振兴临沭路径。目前,共召开例会210次,解决问题187个,联村开展活动215次。

二、聚焦产业集群,打好振兴“特色牌”

一是推动招商引资提速扩量。分析研判任职村产业优势、资源禀赋,招引聚集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带动示范强的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效应。青云镇刘家屯、中朱崔第一书记把村庄闲置办公楼租赁给源垦工艺品有限公司、沭滨鞋厂,由企业出资改造修缮,村集体收取场地使用费,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曹庄镇朱村第一书记招引企业投资300余万元,盘活改造15个闲置温室大棚,种植精品玫瑰,同步发展下游花卉加工项目,采取“线上订单+线下采摘”销售模式,探索出电商平台流量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业态,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二是推动村合作社提质增效。深化“一社一项目”工程,突出“项目为王”理念,引导合作社至少新发展1个自营或联营项目,助推村集体经济提速升级。曹庄镇黄庄村第一书记发挥任职村蛋鸡养殖优势,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养殖户”模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累计销售富硒鸡蛋5000余箱,营业收入25万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三是推动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围绕“一片区一产业”,综合考虑各片区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投资2.4亿元,新上项目107个,每个片区重点培育1—2个主打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现已确定青云地瓜板栗、曹庄文旅、玉山知青茶绒绣、蛟龙菌菇、店头中草药、临沭街道食用菌等主打产业12个。蛟龙镇“菌林菇乡”片区把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和农户连接起来,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庭院+食用菌”模式,先后投资1300万元新建食用菌现代产业园、共富农场、智慧“菇房”,从企业到田地再到闲置庭院,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链条更加完善。

三、坚持软硬并重,织牢治理“防护网”

一是围绕强基固本抓规范建设。督促落实各项制度,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570余次;调整选配党组织书记14名,培养后备人才328名,发展党员172名,为驻点村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加强党建阵地建设,新建及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80处,第一书记任职村活动场所提升实现全覆盖。二是围绕治理有效抓为民服务。建立“片区—村居(网格)—街巷长(微网格)”网格化架构,累计在网格中解决问题2900余条。推广善治积分,共建积分超市22处,有效发动10万余名党员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三是围绕群众有感抓民生保障。围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2万余名开展“五堆”清理412次,粉刷美化墙面5612平方米。关注弱势群体,慰问困难群众6148人次,发放慰问品价值50余万元。完善基础设施,以“百千”工程为抓手,修护河段护坡2处,新上路灯237盏,硬化路面1.2万余平方米。

四、始终严管厚爱,扛起先锋“品牌旗”

一是加强培训学习。常规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定期带领第一书记“走出去、学回来”,举办第一书记培训班4次,到市内外参观学习30余次。市县第一书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主题党日活动678次,给村党支部上党课200余次,提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格局和眼界。二是完善保障激励。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关心关爱驻村第一书记保障措施,将选派干部驻村补助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健全谈心谈话、关爱解困等机制,组织谈心谈话130余人次,解决困难问题160余个。搭建比武平台,以考核促实干,开展比武打擂7次,通过“在事上练、在面上看”,推动片区村争先进位、整体提升,促进第一书记创先争优、担当作为。三是严格督查管理。坚持以“项目化管理、清单式推进、责任制落实”推动工作,实行重点任务项目化,建立4个片区项目台账,明确重点项目规模、资金保障、验收标准,促进工作由“无形抓”转变为“抓有形”。将项目化整为零,逐项明确节点成效、责任主体、工作措施、时间进度等,定期调度通报、公示晾晒,确保每项任务落到实处,截至目前,完成遍访市派片区12轮,项目督导100余次。紧盯“工作作风”,严格落实请销假、重大事项报告等“六项制度”,定期通过电话抽查、“四不两直”实地督导等形式检查第一书记驻村情况,针对发现问题及时诫勉提醒。(于清春)

编辑:刘杰 崔海明


快转发给需要的朋友

小编披星戴月

赏个和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