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前阵子,有个段子挺火。
有网友发现,中国人一辈子都很“怕”。
小时候,忘了戴红领巾,感觉天塌了;
高中时,觉得考不上大学,这辈子完了;
长大后结婚生子,又开始担心孩子的方方面面。
怪不得,作家梁晓声在《忐忑的中国人》中会写:
“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集体陷入了一个焦虑、忐忑的年代。”
而根据最近调查显示:
我国78%的人处于中度焦虑水平,17.6%的人处于低焦虑状态,4.4%的人则处于高焦虑状态。
尤其是中年妈妈们,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天是轻松的。
针对这个情况,其实很多过来人,也现身说法:
18岁考不上大学,你的人生不会完蛋;
35岁被裁员,也能找到其他活路;
40岁发现孩子也是个普通人,一家人的未来也不会有多差。
所以说,人根本没必要想太多。
如果你还是不受控地内耗,不妨每天默念这5句话。
很多事,看开了,人也就不焦虑了。
我就这样了,不装了
朋友向我吐槽,自从换了高价学区房后,日子更难了。
生活区域一换,圈层就不一样了。
新家的邻居也好,老师同学也罢,都上了一个档次。
为了帮孩子顺利融入,她经常打肿脸充胖子。
不仅给孩子报了昂贵的马术,自己也报了一些杂七杂八课:
插花茶艺、心理疏导、行为礼仪……
用她自己的话,全是面子工程,就为了让人高看一眼。
她努力维系着优质妈妈的形象,而自己呢,却是越来越累。
精力跟不上,情绪也紧张,内耗十分严重。
后来,她实在受够了,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我就这样了,不装了。
经济条件有限,就过朴素的日子;不适合的圈子,不再硬挤了。
做真实的自己,过平凡的小日子,就挺好。
如此一来,她身心一下子轻松了不少。
作家周国平说:
“装的本意是满足虚荣,结果却往往自讨苦吃。”
正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才不得不一层层伪装。
而越是伪装,越容易露馅;越容易露馅,就越在意别人眼光。
如此循环,没完没了。
关于幸福,有个9字箴言——无所谓、没必要、不至于。
我就是这样的人,外界的评价,无所谓;
各人有各命,无聊的比较,没必要;
需要让自己变得完美吗?不至于。
悦纳自己,悦纳孩子,保持住平常心,不比不攀不着急。
当你不再用力迎合,人生就会变得轻盈自在。
我孩子什么样,和你什么关系
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经历。
带孩子走亲戚,有人瞎打听:“孩子学习好不好,你可得盯紧点,那谁谁谁的儿子都保送了。”
大街上碰上熟人,对方一个劲儿地建议:“你得让孩子出国,国内太卷了。”
经常是,他们的好心,到了咱这里,就转化成了焦虑。
一会觉得愧对孩子,没给他提供更好的条件;
一会忧心忡忡,觉得自家竞争力太弱。
各种建议、规劝、提醒,像雪片一样飘下,搞得自己拿不定主意。
无数个失眠的夜晚,脑子里响起一个个声音:
要不听张姐建议,让孩子读私立?要不学赵哥那样,让孩子参加特长招生?
往往是想着想着,人就开始内耗了。
有句话说得好:
“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可以解决人生80%的烦恼。
话糙理不糙,咱自己养孩子,不关别人的事。
做好课题分离,划清人际边界,自己的事自己办。
孩子怎么不去学游泳?关你屁事;
你怎么不去找老师?关你屁事;
孩子中考怎么样?关你屁事……
把这些没用的,闹心的声音挡在门外,我们才能重拾清静与平和。
好好睡觉,天塌不下来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拉加是很多人的缩影。
拉加性格敏感,最喜欢杞人忧天:
怕考试不及格;怕面试不通过;怕姐姐嫁不出去;怕父亲病重……
他怕这怕那的,完全无法专注做事,搞得生活一团糟。
生活中,你是不是也这样,没事瞎琢磨,越想越悲观。
孩子睡了一次懒觉,你就会夸张到他习惯不好,将被习惯毁了一生;
一次考试考砸,你联想到之后他会完全掉队,被社会淘汰;
和孩子闹一次矛盾,就认定关系破裂了,管不了他了。
就这样,每天被灾难化思维折磨得坐立不安。
斯坦福大学有项研究指出:
人类的大脑会把我们害怕的事情影像化,并不断地在脑子里重复。
这个过程,非常耗能,却又毫无意义。
把心放肚子里,天塌不下来。
不信你试试看。
放手一次,看看孩子能不能把自己照顾好;
休息一晚上,看孩子能不能独自完成作业。
还有很多很多你担心的事。
到最后,都没有真正发生。
所以,从明天起,好好睡觉。
该发生的你阻挡不了,不会发生的就不会发生。
这个人,可以是我
媒体人@和菜头有句话,令我深受启发。
他说:“这个人,可以是我。”
什么意思呢?
就是面对意外啊、不如意啊,要有一种接纳的态度。
比如,碰上行业动荡、被迫事业转型的那个人,可以是我;
比如,没有足够教育资源的那个普通人,可以是我;
再比如,孩子没有成龙成凤的那个人,可以是我。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心里不好过,就因为很执拗地认为:
“那个生活不怎么顺利的人,不该是我。”
凭什么我的孩子不是全班第一,凭什么我的家庭极其普通?
凭什么我这么努力,那个成功的人不是我?
答案很简单:
无论你怎么努力,生活都充满了变数;无论你怎么强求,都难以逆天改命。
但反过来想,当你心里接纳了生活的真相,就会坦然接纳现实。
并谦卑地对自己说:其实,那个人可以是我。
我可以迎接生活的挑战,可以面对育儿的困扰,可以面对一切麻烦。
当放下“一切如愿”的执念,很多烦心事就烟消云散了。
我很忙,没工夫瞎想
有段日子,我也内耗严重。
工作中,时刻留意他人的反应,别人一点质疑就令我诚惶诚恐;
生活中,处处放心不下,担心孩子在学校闯祸,忧虑她将来的出路。
我明显感觉到自己说话做事,都耐不住性子。
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乱发脾气。
过后,又十分自责,陷入新一轮内耗中。
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就是“没事找事”,让自己忙起来。
每天一大早,我就列个计划表,将时间合理分配。
上午,我会去晨跑、做早餐、写稿子、看文章;
中午,我会找个安静的地方冥想,或是小睡;
晚上,带着孩子一起看书、跳绳、聊天。
满满当当的计划,令我无暇多虑。
而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充实而美好地过去了。
漫画家方成先生作过一首打油诗:
“生活一向很平常,骑车书画写文章,养生就靠一个字——忙。”
用兴趣填充生活,用忙碌治愈内心,是对抗焦虑内耗的好办法。
人啊,不能太闲,身体一闲,脑子就忙。
各种念头就会如杂草般丛生,陷入情绪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与其整天胡思乱想,不如行动起来,为情绪寻找出口。
积极做事,人便没工夫瞎想。
登山界,有位奇人,不用氧气瓶就能登顶珠峰。
曾有记者问他: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那人说,很简单,保持松弛感。
有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在紧张的时候,会消耗吸入氧气的40%。
也就是说,什么都不做,光内耗就能把人累坏。
人到中年,生活本就令大家疲于应对。
再陷入焦虑的漩涡,那日子就艰难。
静下心想想,生活里果真有那么多烦心事吗?
我们的孩子,健康平安;我们自己,身体无恙;我们的生活,平静稳定。
也就是说,咱们根本没必要庸人自扰。
带着一颗松弛的心上路,和孩子感受生活的美好,才是明智之举。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