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心灵的平静?
被访问者丨周国平
周国平与读者的日常问答集。读者所问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可归纳为八问:即情感之问、道路之问、身心之问、生命之问、灵魂之问、爱智之问、教育之问、读书之问。每一问之下又分爱情、婚姻、目标与理想、兴趣与事业、自我与孤独、哲学与人生、教育、成长、阅读、写作等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二十三题。
情感之问
▎关于爱情
问:人的一生当中如何寻找到对的人?
答:能不能找到对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机遇,也就是运气。我首先祝你运气好。从你自己这方面来说,我觉得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重视和相信自己的直觉,你和一个人接触,一开始是有一个直觉的,这最初的直觉往往是准确的,是你的性情和全部经验发出的声音。拜伦说:爱情上的第一眼就是千里眼。所以,你真正喜欢上了一个人,就不要错过机会,一定要大胆尝试。二是所谓“对”是相对的,适合你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个类型的人,如果你的交往范围比较广,遇见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所以,交往范围广一些好。
问:你认为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在现实中找不到,我们该怎么办?
答:爱情是人间现象,理想的爱情也应该立足于人间,不可耽于空想。人间万事不完美,爱情也是如此,把理想的爱情设想为完美,就是一种空想。所以,问题应该这样来提:现实中可以找到的令人满意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这样问,我的回答是,两个人般配就算令人满意。所谓般配,无非是三观一致、趣味投合、性格协调之类,但这主要是一种内心感受,不是用这些条件去衡量出来的一个结果。如果这样的爱情也找不到怎么办?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等待,二是妥协。人生是需要妥协的,说到底,所谓般配不般配也是相对的。
▎关于婚姻
问:请您说一说爱情和婚姻的关系。
答:好吧,不过说来话长,我就简单地说一说。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我的看法有三条。第一,爱情不一定能够走到婚姻,两个人谈恋爱,谈了一段时间分手了,这是常有的事,也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分手就否定曾经的爱情,对于双方来说,那都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经历。第二,爱情能走到婚姻当然好,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还会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有一天互相不爱了,或者一方不爱另一方了,我认为应该解除婚姻。当然,实际情况会比较复杂,也许出于实际考虑还要维护这个婚姻,但是双方都不会幸福。第三,对于婚姻中的爱情要有正确理解。爱情不只是如痴如醉,这种激情状态不可能长久,不结婚也长久不了。所以,不能用有没有激情来评判婚后的爱情,能够作为婚姻生活的长期基础的爱情,我认为应该是一种亲情式的爱情。两个人是最亲的亲人,如果有这个感觉,怎么不是爱情呢?当然是的,而且是爱情的成熟形态。如果你只承认激情是爱情的话,那就干脆别结婚,而是去不断地去寻求新的激情,过一种艺术家的生活吧。
问:有人说,婚姻是人生营销资源的战略性重组,一个男人娶什么样的太太,决定了他一生的事业高度。请问您认同这句话吗?
答: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现代婚姻比喻为一个公司,二者都是一种契约关系,以自愿、公平、诚信为原则。一个公司的经营成绩和效率,取决于合伙人之间资源的组合是否良好。与此相类似,在婚姻中,夫妻双方在广义的资源包括能力、性格、情感、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因素的组合上是否良好,也会对双方事业所能达到的高度发生重大影响。我强调的是双方的事业。你引用的这句话只说男人的事业,有男权主义之嫌。还有一点,婚姻有感情因素,而且这个因素至关重要,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
身心之问
▎关于心态与境界
问:我们处在一个比较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时代,您是用怎样的方法让自己在这个世俗潮流中保持平静的呢?
答:总结起来有两个办法。第一,我觉得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如果你在做你真正喜欢的、有真兴趣的、能最好地发挥和实现你能力的这样一件事的话,自然就不会在乎别的事情了,也不会看到别人在做什么事,你也想去做什么事了。我在做我喜欢做的事,别人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和我没关系。一个没有自己喜欢做的事的人,我觉得挺可怜的,也很可悲,势必被世俗潮流的价值观支配。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真兴趣,哪怕这不是你的职业,只是你的业余爱好,只要你真正喜欢,你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自己的家园,你就会心静。第二就是读书和思考,让自己有一个丰富的、充实的内心世界,你自己身上有了一个快乐的源泉,就不会老惦记着去外部世界里折腾了。
问: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人认为要达到幸福的境界太难了,于是倡议一种慢生活,您是怎么看慢生活的?
答:我非常赞同,我也觉得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应该慢一点。那么快干什么?那么快实际上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你的目标太功利,太想得到它,所以你得快。还有就是互相攀比,互相影响,人家快你也快。但是你问一下自己:我这么快到底是想要得到什么?结果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个渺小的东西,却把真正有意义的、能给你的生活带来真正品位和快乐的东西丢掉了。不要攀比,不要加入快步者的群体,那没有意思,走到最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得到。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才会这样,所以一定要想明白这个问题:我到底要什么?
问:如何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尽量地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答:人要有定力,我觉得定力来自两个东西:一个是明确的、坚定的价值观,清楚自己要什么,对于社会上的各种潮流有自己的判断。否则,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能跟着社会潮流走,让社会时尚来支配你的价值观,这样你是不可能安静的。另一个是认识自己,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性情、你的禀赋、你的能力在什么地方,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相信一个人如果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去和别人攀比。往往是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在自己做的事情中找不到乐趣,就会变得很慌张。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社会上再热闹的东西,他也不会去追逐。所以我觉得关键是两条,一是有自己的价值观,二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就是有自己的事业。有了这两条的人,一定是安静的,不会慌张的。
问:人生中有许多烦恼和苦恼,有来自工作的,有来自生活的,请问您如何运用哲学来解除自己的烦恼?
答:从哲学角度看,烦恼主要有两个根源。一是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在物质生活上,如果欲望超出自然所规定的需要,就永无满足的一天,烦恼也就永无止境。在人际关系上,如果充满利益的计较和斗争,也就充满烦恼。所以,解除的办法是力求物质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简单。二是与自己的外在遭遇零距离,把小事看得太大。事实上,人生的许多烦恼是来自在小事上的纠结,真正遇到了大事,反而就冷静了,会理性地对待。所以,解除的办法是站在高处看自己的外在遭遇,和它拉开距离,有超脱的心态,就不会在小事上纠结了。
问:什么叫出世和入世?
答:出世和入世的“世”,是指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功利世界,那么,入世就是很投入,很在乎;出世就是超脱乃至舍弃。入世也有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在乎小功利,谋个人的私利;有的是在乎大功利,谋社会的公利。我想,作为一个正常人,终归是要入世的,入世终归是基本的状态。但是,最好在心态上还是有出世的一面,我自己是这样的,在投入的同时对我的外在生活保持一个距离,就是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上,从人生、宇宙的大背景去看自己经历的事情。如果你能够常常站到一个大背景下去看世俗生活中的沉浮,就会有比较豁达的态度。总之,把入世和出世结合起来,在入世的同时保持出世的心态,我觉得是最好的状态。
▎关于自我与孤独
问:您如何理解灵魂深处的孤独?
答:一个人的灵魂只要足够深刻,就会发现那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孤独。你会发现,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限的,你面对的是无限的虚空。这是一种大孤独感。当一个人经历重大苦难的时候,这种大孤独感就会凸现出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死亡,每一个人只能自己去面对和承受死亡,在这个时候,父母、儿女都帮不了你。就此而言,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
问: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应该都会存在一些迷茫,感受到孤独,面对这些迷茫与孤独,您是怎样看待和解决的?
答:是的,迷茫和孤独是人生不同时期必然会有的情绪感受,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形而下的,由具体的情境造成,比如因为事业方向的不确定而感到迷茫,因为缺少人间的爱和友情而感到孤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境遇的改变,这种迷茫和孤独应该能逐渐解除。另一种是形而上的,发生时往往似乎没有来由,实质上是因为突然发现了人生的无意义和人生总体目标的阙如而感到迷茫,因为突然感觉到自己在茫茫宇宙中的生存没有根据而感到孤独。我认为,这种时刻是思考人生的重要契机,要抓住这个契机,它会带你进入哲学和宗教,使你变得深刻。
▎关于独处与交往
问:您常常在书中提到思考、独处,可是现在很多人在提倡放空思想的冥想。我想知道您对冥想、发呆、放松等等的看法。
答:我没有练过冥想,想象它是一种让心从日常事务、利益、观念、情绪中摆脱出来从而获得宁静的方式,应该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对人生道理的透彻思考,其效果就不可能长久和牢固,回到日常生活中,心又会被扰乱。觉悟是修心的根本,所以,佛教在禅定之外更强调正见和智慧。
问:我看过您的一篇文章,其中说“对言辞理解的深度取决于对沉默理解的深度”,这句话您是通过什么感悟总结出来的?
答:这是我的一个总体观点,很难说是通过哪一次感悟总结出来的。一个人对世界和人生如果有很深刻的感悟和思考,他就一定会感觉到语言的局限性,很难用言词来表达最深刻的东西,最多只能尽可能地接近。在这个意义上,那些最深刻的东西就处在沉默之中了。但是,如果你自己对这些最深刻的东西也有所感悟和思考,你就会读懂作者勉强用言词所表达的东西。我说的是这个意思。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事实上也是以此为前提的。两个人之间必须有共通的感悟和思考,语言才能起到传达的作用,不用说多少话,彼此就能明白,这就是所谓的默契、意会、心照不宣。否则,说多少话也没用。
道路之问
▎关于目标与理想
问:您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
答:就两个东西,第一是生命,要让生命单纯而善良;第二是灵魂,要让灵魂丰富而高贵。
问:现在很多“80后”被房子、车子困住了梦想,靠读书、学哲学开解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对于被现实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80后”们,你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
答:现在的年轻人确实面临生存的压力,集中在买车买房上面,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心态的问题,就是你把物质生活的标准定得多高。我想起我们年轻的时候,我考回北京读研究生,那时候没有买房的问题,都是单位分房子,我们单位房源紧张,没给我分,我在一间六平方米的地下室里住了许多年,也就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当然更没有车了,一辆破自行车骑了那么多年。但是,我的好多作品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写出来的。我觉得物质上将就着过就行了,只要基本生活有保障,物质的贫困不会妨碍你的精神活动的,往往还会让你更专注。不妨把物质的目标定得稍微低一些,你就会发现,你在精神追求上始终拥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
问:看过一篇文章说“寒门再难出贵子”,我很有同感。现在随着资源的倾斜,是不是以后家庭条件不好的人,更难获得出彩的机会?有什么建议可以改变这种现象?
答:你触及了当今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尤其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中国社会出现了等级固化的现象。这个问题的解决,当然要靠相关体制的改变。有理想的个人,可以为此出力,但也必须有强大的资源背景。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做公益,集合优秀师资,免费培养贫困县的有天赋的孩子,就是在为改变现状做点滴的贡献。现在的问题是,家庭条件不好的个人怎么办?我认为没有什么好办法,只有自己争气,要有志气,让自己具备好的素质。在任何环境中,积极努力总比消极放弃有更好的前途。没有一种体制可以把个人的自由完全消灭掉,在现有相关体制下,假设家境不好的人里面只有百分之一能够出彩,你也要下决心成为这百分之一中间的一人。一方面看清楚相关体制的弊病,另一方面靠自己的努力突破相关体制的限制,去争取成功。否则,你还能怎样呢?
问:人的一生有限,我们总想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那么如何判断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答:首先要去掉“总想把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这个念头,这让人想到使命和责任,感到沉重;或者想到功利,产生烦恼。我觉得“重要”并不重要,喜欢、快乐、有趣比“重要”更重要。判断该做什么事情,我给你两个标准。第一,做的时候喜欢、快乐,做了以后一定不会后悔的事情。第二,做的时候未必喜欢、快乐,但不做一定会后悔的事情。有这两个标准基本就够了,而且它们很好掌握。
▎关于兴趣与事业
问:为了登上心中的高山,怎样做才能算是既不违背道德又能如愿以偿?如何正确定义心中的高山,从而找到自我?
答:据我理解,你说的心中的高山应该是指一个人心中最好的自己,也就是上天给一个人的最好的禀赋,应该找到它和实现它。对此我完全同意。但是,人受环境的支配,往往做着必须做而未必适合自己禀赋的事,那么怎么处理这个矛盾?这可能就是你说的道德困境。我的看法是,第一,做环境安排必须做的事是必要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根据内心的感受,你才会逐渐知道自己的禀赋所在。第二,必须做的事就认真地做,真正的禀赋是任何事情阻挡不了的,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当你的实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你就自由了,可以直接攀登心中的高山了。
问:应如何平衡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与追寻充实的内心、本真的自我?
答: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有一个前提,就是基本生存的问题解决了。一个必须为生存而全力挣钱的人,在金钱面前肯定是不自由的。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也应该把追寻本真的自我放在首位。举个例子,你为谋生做了一份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挣的钱足够生活几年了,这个时候就不妨做自己喜欢的事,哪怕挣的钱少一些。不过我相信,如果真正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兴趣是能力的可靠征兆,一定会做得好,迟早会带来经济收益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事,把钱当作副产品,而这个副产品多多益善。
问:如何处理兴趣与职业的选择?喜欢的不一定成为工作,但是对于不喜欢的又无法有极大的热情投入进去。怎么办?
答: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在现实中,能够凭兴趣爱好谋生的人仅是少数。这有运气的成分,也有能力的问题。如果你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并非能力出众,就不足以靠它谋生。我认为,谋生是每个人的基本责任,兴趣爱好不能免除你的这个责任。还应看到,即使你的职业并非你所爱,但仍可让你积累人生的重要经验,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合作的精神,也包括培养做事的专注力和毅力。一旦机会和能力使你能够从事你喜欢的职业,这些收获都将发生作用。
问:在感情和事业这两个方面,您认为坚持到什么程度,就应该果断放弃了?
答: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不一样。如果在感情方面,你去追求一个女孩或者一个男孩,但始终得不到回应,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该看明白了,人家并不爱你,那你就没有必要再坚持去尝试了,说明你的缘分不在这里,你应该去找缘分所在的那个人。在感情问题上,人还是要洒脱一点,不要一根筋。在事业方面,坚持到什么程度很难说,这里面特别重要的是对自己的信心,对自己的了解。如果你确实喜欢某一个事业,而且有一定的信心,相信自己在这个方面是有能力的,就应该打持久战。不过,做一件事情条件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坚持的方式不一定就是说盯着这件事不放。可以选择曲线走向自己的目标,可能要做一些妥协,先去做一些你未必喜欢做但是你的生活需要你去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一方面积累自己的能力,积累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不要放弃你所喜欢的东西。等待时机,当你的本钱充足了,机会就会向你开放。
▎关于成功与优秀
问:如何平衡进取心和知足常乐的心态?
答:这个问题提得好。进取的目标可分为两类:一是精神性的,就是要让自己真正优秀,有真才实学;二是功利性的,就是要在社会上成功,拥有财富和地位。这两类目标并非不相容,但是如果把优秀当作主要目标,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得到了最好,没有得到也不在乎,就已经基本上是一种知足的心态了。相反,如果只有功利性目标,就不可能知足。用佛家的话说,优秀是因,成功是果,应该在因上进取,在果上知足。当然,如果生存压力很大,就不得不把功利性目标放在第一位。所以,生存问题基本解决是一个前提,才乐得起来。不过,可以把标准定得低一些,这本身也是知足常乐,“足”的标准越低,“乐”的阈值就越宽。
问:您刚才谈的是成功与优秀的关系,那么幸福呢?幸福放在哪里?
答:成功和优秀的关系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确定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应该把优秀作为第一目标,在优秀的基础上争取成功。那么幸福和这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是这样的,优秀加成功就是幸福。
问:促使您成功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答: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人士。我从小比较自卑,没有出人头地的野心,今天所获得的这些外在的东西,所谓名声之类,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如果这算是成功,那么,我能得到它们,也许正是因为我没有把它们太当一回事,至少没有当作自己的目标。现在我的总结是,把优秀当作第一目标,而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这可能是最恰当的态度,有助于一个人获取成功,或者坦然地面对不成功。
问:您说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成功,而要做到优秀,但是优秀是很难衡量的,是自己衡量就可以了,还是也要做到别人眼中的优秀?
答:对优秀的判断好像是一个两难问题。如果只是用自己的眼光判断的话,可能是孤芳自赏,因为个人的感觉不具有客观性;但是如果用他人的眼光判断的话,可能又变成用成功来判断了,因为他人的认可往往是和成功挂在一起的。所以怎么办呢?就综合地考虑吧。首先自己的判断是重要的,自己也认为不优秀,这肯定不行,自己内心必须认可。他人的眼光可供参考,但是应该重视那些你心目中优秀的人、素质高的人对你的评价,不要太看重一般大众的看法,更不要用纯粹外在的成功来衡量自己。
生命之问
▎关于幸福
问:您怎么诠释“幸福”?
答:幸福是一个大题目,我只能简单地说一下。我认为幸福就是让人身上最宝贵的东西有一个好的状态。最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精神,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优秀。生命的单纯让你享受到人生那些平凡的幸福,比如健康和平安,以及爱情、亲情和友情。精神的优秀让你享受到人生那些高层次的幸福,比如阅读、创造和事业。
问:幸福中也包括一些磨难,是吗?
答:对,一个人真正幸福并不是说你运气多么好,能得到许多好东西。我觉得真正重要的是对人生的体验要丰富,其中必定包括对不幸和苦难的体验,而且你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它们。说到底,人生的外部遭遇都会随风飘去,在我看来都是形成内在体验的素材,真正的收获是你的内在体验。
问:幸福和不幸福都只是关乎自我的感受,为什么大部分人会去在乎别人的看法,和别人去攀比幸福?
答:我也觉得奇怪,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是不自信,之所以不自信,又是因为对自己缺乏认识,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最适合自己,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第二是不会独立思考,在价值观的问题上没有确立自己的标准,所以就随大流,去和别人攀比。
问:我自己认为的快乐和幸福,在社会上常常不被别人认同,我应该怎么办?
答:这没有关系啊,说明你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如果你真正感到满足,就没有必要去管别人是怎么看的了。如果你过多地去关注别人的看法,这说明你不自信,你对幸福的认识还不坚定,发生了动摇。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觉得别人的看法好像有道理,你的看法好像有毛病,那你就要想清楚,如果确实是这样,就要修正你的想法。另一种情况是你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也许性格比较软弱,因为别人有不同看法,这种人际关系的氛围让你感觉难受,那我认为就不要太在乎了,坚持走自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变得强大。
▎关于苦难与逆境
问:人生是苦,可人生的现实目的是追求幸福,幸福是否必然有苦相伴?幸福的反面是什么?
答:快乐的反面是痛苦,幸福的反面是苦难,这是从词义上来说的。从现实的人生来说,这正反两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存在纯粹的快乐和绝对的幸福。如果把我们人生目的定位在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你会发现,苦难也是有意义的。
问: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痛苦,事业路上常会迷茫。请问如何苦中求乐,迷茫中寻找豁达?
答:生活中遇到痛苦,我觉得不能靠找乐子的办法解决,因为这只是暂时的逃避和遗忘,其实痛苦还在。痛苦有两类:一类是为小事烦恼和纠结,其实烦恼和纠结的根源在自己,因为心胸狭窄,就把小事看大了,因此在乎;另一类是真正的苦难,比如天灾人祸,这时候就必须面对。在这两种情况下,关键都是要提高人生觉悟,使你对小痛苦放得下,对大痛苦想得开。事业路上迷茫,也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知道自己该从事什么事业,这就要培养兴趣,找到自己兴趣之所在;另一种是知道,但环境和条件不允许,这就要寻找机会,创造条件。
问:如何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答:基础的方法是忍受,更高一点的境界是超脱。苦难总会以各种不同形式出现,是对我们生命坚韧度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流逝,创伤会慢慢愈合,慢慢结痂,人不可能总在创伤里生活。你陷在创伤里不能自拔,是活不下去的。我说的忍受,就是等待创伤慢慢愈合。而所谓超脱,就是用哲学来解救自己,看得开一点,生命本身就是暂时的,苦难更是,一切都会过去的。
问:请您总结一下,人遇到重大苦难时应该怎么做?
答:就是两条:第一是接受,不较劲,因为较劲没有用。我是经历过大苦难的,当时觉得泰山压顶一样,但是既然已经落到了你头上,多么沉重你也只能承受。佛教强调一个“忍”字,刀刃扎到了心上,你怎么办?只能忍。在忍的过程中,你是表现了一种尊严的,大苦难压不垮我,是这样一种尊严。第二就是超脱,你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想一想人生不过如此,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包括你正在经历的苦难。人不能只有执着的一面,没有超脱的一面。一个只有进取这一面没有超脱那一面的人,看起来好像很强大,其实是很脆弱的,很容易被苦难打败。
▎关于生与死
问:假如在生命的最后六十秒,你最想说些什么?
答:我希望到时候我有这么说的权利:我一生都在为这最后60秒做准备,以求在这个时刻心情是充实、平静、安详的,现在我可以满意地说,我做到了。我的心情是充实的,因为我的记忆里积淀了此生所有美好的经历和动人的爱,我将带着丰富的宝藏去往另一个世界。我的心情是平静的,因为我一直做着我喜欢的工作,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现在下班的时间到了,我就像平时每天下班那样轻松地回家吧。我的心情是安详的,因为我早就知道这个时刻必定会到来,在心中把它默想了无数遍,对它已经很熟悉了。我要对爱我的人们说:你们放心吧。
问:周老师,我本人非常尊重和佩服您,问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不敬,就是百年之后您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写什么样的墓志铭?
答:好,问得有勇气,我也要拿出勇气好好回答。第一,百年之后,我不要坟墓,不留骨灰,因此也不会有所谓墓志铭;第二,假定有,就这么写:人们,在这里是找不到他的,请到他的作品里去寻找吧。
灵魂之问
问:追求意义的人在追求什么?
答:从字面看,追求意义的人不就是在追求意义吗?你好像是明知故问。不过,既然明知还要故问,一定有你的道理。我猜你实际上问的是,人所追求的这些所谓意义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不同的人心目中的意义很不一样,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自己也未必说得清楚。但有一点可能是共同的,就是不想没有意义地生活。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想像动物那样仅仅是活着,然后就死掉,就此而言,可以说是在追求高于动物性生存的价值。二是不想按照社会上多数人遵循的同一个模式活着,就此而言,可以说是在追求自我的价值。你不认为人应该有这两种追求吗?
问:我也在为活着寻找一个意义,除了责任没有找到其他理由,活得没有激情,该怎样为这样的情绪寻找一个出口呢?
答: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最根本的责任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因为世上只有一个你,你只有一次人生,你理应在这唯一的一次人生中实现你自己的价值,否则绝没有第二次机会了。你说你在为活着找一个意义,你不认为实现你自己的价值也是意义吗?不爱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活得有激情的。我推测,你可能承受了太多太重的对他人的责任,被这些责任所困,因此没有精力体会和反思对你自己人生的责任了。如果是这样,你应该对自己好一些,想一想你有什么长期被压抑了的愿望,然后不顾一切地去实现那个愿望,那也许就是一个出口。
问: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我想问,中国的信仰在哪里?
答:信仰问题一直都存在,不是现在才这样的,只是现在这个问题更加尖锐了。信仰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意识形态层次,就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思想体系,这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形成的;另一个是人生观层次,人活着为了什么,应该怎么活,这个问题是要每个人自己来解决的。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灵魂生活,是每个人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信念。在这个层次上,我强调信仰的自觉性和多元性。信仰第一应该是自觉的,是个人对灵魂生活的重视;第二应该是多元的,你最后找到了基督教或者佛教都可以,你什么宗教也不信,但是在精神生活问题上,在人生意义问题上,你是认真的,也可以。我现在就是这样,你问我有什么信仰,我不信任何宗教,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形态,但我觉得我对精神生活是看重的,是认真的,所以我认为我是有信仰的。
爱智之问
问:在您看来,什么样的人生是爱智慧的人生?
答:爱就是寻找,一个人爱什么就会去寻找什么,能不能找到就不知道了。哲学是要寻找智慧的人生,我认为寻找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你不可能有一天成了一个完全智慧的人,没有任何困惑了,那样你就不是人而是神了。
问:我们这个时代需不需要哲学?需要什么样的哲学?
答:我相信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哲学的,只要人类存在,哲学就有存在的理由。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作为一门学科,哲学没有实用价值,所以在这个崇尚实用的时代就成了问题。现在报考哲学系的学生特别少,许多是从别的系转过去的,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哲学系的学生毕业了,如果要专业对口,无非是做研究者或哲学教师,而这个需求量太少,所以就业很困难,往往改行,否则就失业。这是哲学系面临的所谓困境。但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我认为这个哲学在今天的时代反而更加重要了。我们这个时代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是紊乱的,为什么经济发展了反而不幸福了?就因为人生基本问题被搞乱了。所以,我就说,哲学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呢?一方面成了弃妇,另一方面又是许多人的梦中情人。
教育之问
问:在您的头衔中,您说最喜欢的是父亲,不做哲学家也要做父亲。现在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您对子女教育也很有自己的一套,能和我们说一说吗?
答:今天我成为一个所谓的哲学家,一个所谓的作家,我觉得纯属偶然,我很可能从事了别的职业,或者从事现在这个职业很可能并不成功。我觉得我是运气好,我们那个年代刚改革开放,冒出了一些人,容易跳得出、站得住,现在可就不太容易了。不过,我觉得这个不重要。我的确喜欢做父亲,做父亲的感受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我并不是多么善于教育子女,我觉得许多东西是本能。这个时代急功近利再加上应试教育,孩子的压力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主要注意两点:一是孩子小的时候,要舍得花时间陪他玩,不要说我做父亲的责任就是养家糊口,我去赚多多的钱,给他打下很好的物质基础,让他将来有钱花,可以上好学校、出国等。这就是用功利的东西来取代爱了。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亲情的幸福。现在很多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保姆带,我觉得这对你来说很可惜,失去了培育小生命过程中的那些宝贵的体验,对孩子来说更是很大的缺憾,他没有得到活生生的家庭乐趣,而这对他身心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点,在应试体制面前保护孩子,你不要逼孩子做这个体制的牺牲品。其实我说了,这都是人的本能,你真爱孩子就一定会这样。按理说,每个父母都有这个本能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父母本能都迷失了。
问:现在中国的家长都很焦虑,您能给他们什么劝告?
答:我曾经说,中国家长的焦虑是压在孩子心灵上最沉重的负担。据我分析,焦虑的症结是企图把孩子的一辈子都规划好、安排好。你怎么可能做到呢?孩子的未来,一半掌握在上帝手上,就是他会遭遇什么,对此你完全无法预测,只能祈愿老天保佑。另外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上,就是他如何应对外在的遭遇,这取决于他的心态、素质和能力。在这个方面,父母是可以做一点事情的,就是给他以正确的教育。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教育呢?就是要让他具备自己争取幸福的能力,以及必要时自己承受苦难的勇气。有了这两条,就什么都不怕了。
读写之问
问:我经常觉得做完业务的活之外(业务的活都是带着功利性的),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自己真正想读的书了,而我确实有很多书想读。我想问周老师,您是怎么样去协调功利的读书和精神生活的读书的?
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也是存在的,尽管我的专业决定了我能够把功利性阅读和精神性阅读较好地统一起来。但是,只要你看重利益,两者还是会发生冲突,你越看重,冲突就越大。我的办法是,自己选择研究的题目,基本不申请课题,因为拿了那个钱,就会受到约束,可能必须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当然,你会难处理得多,我觉得只有设法兼顾,把时间分配一下,比如说,白天用于功利性阅读,做你的课题,把晚上留给自己,用于享受性的、精神性的阅读。
问:今天的年轻人的确离经典越来越远了,我想知道您对好书的界定。
答:好书的界定,我自己感觉就是读了以后,能够让我感到精神上的愉悦,或者得到精神上的提高,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当然,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别人眼中的好书,你可能根本读不进去,但是你眼中的好书,就应该能让你有精神上的愉悦或提高,这一点是共同的。我自己认准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已经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比较可靠,也许我这是偷懒的办法。经典著作也有很多,我恐怕一辈子也读不完,那我何不省力一点,就从这里面挑选?现在每年出很多新书,我基本上不看,因为你不知道要花多少工夫才碰到一本比较好的书,我觉得太浪费精力了。我是从效益来考虑的,那个成本太高,我用低成本的办法,就是认准经典著作。那些新书就让别人先去试验吧,某个有品位的人告诉我这本书很好,如果他的眼光是我能够信任的话,我就会拿来翻翻,真觉得好就会认真读下去。
周国平|著,文章选自《人生答案之书》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周国平作品套装
人生哲思录西方哲学史讲义人生答案之书
↓点击订购↓
听哲学独家资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图扫码回复:福利资源
视频课!上新!
《哲学100问》
西方哲学史视频课
0基础小白首选丨启迪思维
逻辑图动起来了,太好理解啦!
视频课 · 更形象 · 易理解
第1季: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核心流派
古希腊哲学丨基督教哲学丨唯理论丨经验论丨法国启蒙哲学丨德国古典哲学
核心哲学家
泰勒斯 赫拉克利特 巴门尼德 芝诺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马可·奥勒留 奥古斯丁 培根 笛卡尔 莱布尼茨 休谟 卢梭 康德 黑格尔
核心话题
世界的本原丨芝诺悖论丨精神助产术丨理想国丨精神恋爱丨形而上学丨幸福论丨上帝之光丨文艺复兴丨心物关系丨宇宙模型丨最好的世界丨社会契约丨三大批判丨人的自由丨道德律令丨绝对精神
扫码学习↓↓↓
上图扫码-立即订购
听课方式:下载小鹅通 APP (永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