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上班,遇到旅游回来的王姐,我随口问玩得怎么样,王姐就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所谓的旅游,是因为孩子不会写大海的作文,借此去海南玩了一趟。
没想到,大海看了,钱却打了水漂,回来写了三天愣是一个字没有。
王姐气不打一处来,被现实狠狠捶打后,也回归了现实,孩子是自己的,终究成不了“别人家的孩子”,砸钱也没用。
其实,孩子优秀不优秀,与有钱没钱无关,而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有关。
以下这5种家庭,最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你发现了吗,王姐带孩子去看大海,最终一无所获,究其原因,她的这趟旅游带着太强的目的性。
一切行动都在为“写作文”服务,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更没有放松心情。
这也是我们在教养子女时的通病:功利性。
为学习服务,对未来负责,仿佛只有“有用”才不算虚度人生。
然而,很多重大发现其实是在无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像《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小时候喜欢观察各种昆虫,甚至还去别人家购买稀缺的昆虫。
他的父母也会在遇到少见的昆虫时,小心翼翼地带回来,供法布尔观察。
法布尔最终成为昆虫学家,并把所见所得记录下来,写就了《昆虫记》等著作,为昆虫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所以,何为有用?
在《我的阿勒泰》中,高中未毕业,四处打工无果的李娟也向妈妈寻求答案。
妈妈说:
啥叫有用?我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吗? 你看这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 如果没人吃没人用,它就那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
正因为被允许“没用”,李娟的文字不急不躁,与自然融为一体,最终组成了温暖治愈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
作为父母,不功利化教育,允许孩子探索看似“无用”的兴趣,孩子的成长之路会更加宽广和自由,无用之用,也能成为“他山之石”。
家长看孩子的行为,难免会以成年人的视角预设未来的失误和曲折,忍不住提醒和嘱咐,甚至阻止。
在《允许孩子犯错》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父母渴望看到的所有的优秀品质,都来源于一句话:孩子,错了也没关系!
就像最近火爆全网,突破百亿票房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它的导演杨宇,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按照职业规划,应该成为一名医生,但毕业后的杨宇却一头扎进三维动画领域。
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学习的杨宇,等于从零开始。
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在闭门造车,异想天开,朋友也劝他回归正途,劝说无果后,拍拍他的肩膀要他好自为之。
然而,母亲看到他画在课本里的图画,毅然告诉他:
“没关系,大不了我养你一阵子。”
于是,没有收入的漫长时光,母子二人靠着母亲微薄的退休金生活。
三年的蛰伏,杨宇在动画领域不断摸索、尝试、失误和改正,终于在2019年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最近他在接受采访时谈起母亲,说:
她甚至站在我的角度,我成了父母,我觉得我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长辈的阻拦,无非是想让孩子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但正如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所说:
人类是以“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犯小的错误,可能就会犯更严重的错误。
孩子犯错不是失败,而是成长的开始。
作为家长,在叮咛之余,微笑着关注这一切的发生直到结束,是更明智的选择。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名30多岁的男子在车站过安检时拒绝出示身份证,并对工作人员进行辱骂,甚至试图袭警,最终被几名工作人员阻止。
他的母亲却说:“他还是个孩子,你们这么多人弄一个人?”
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少见,遇到孩子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他才多大,你就让让他。 跟一个孩子计较什么。 不用你,你还小。
虽说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但一味的纵容和溺爱只能培养出社会巨婴,该承担的责任不会因为父母的主观意识而减少。
其实,孩子远没有你想象中脆弱和幼稚。
在电视剧《小巷人家》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丈夫林武峰因为在外兼职被人举报,只能南下广州找工作。
妻子宋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停薪留职,跟着林武峰一起去广州,办理停薪留职的事交给儿子林栋哲去办,而当时,林栋哲还只是个高二的学生。
在林栋哲高三时,为了借助广东高考的升学优势,一家人决定去广州落户,夫妻俩也把林栋哲叫到跟前,询问儿子的意见。
宋莹一家育儿最大的亮点就是不把孩子当孩子,家庭事务林栋哲都积极参与进来,最终林栋哲工作出色,在家庭中也有担当。
孩子生来如同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方式塑造着孩子的品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独立的人,家庭无疑是第一所学校。
刚刚过去的寒假,是姐姐最闹心的假期。
原来她在查询儿子的期末成绩时发现,四门学科有两门挂科。
按理说刚上大一,高中浓厚的知识基础还在,不应该是这样的成绩。
所以,即使儿子上学期总打电话抱怨大学知识难学不会,姐姐也没当回事。
再难,能有考大学难?不就是牢记知识点吗?
如今,大学里挂科的学生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在高中时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主动、创造和实践的机会,反而成了“知识接收器”。
一上大学,所有知识都要自己主动去探索,孩子早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
我们像给水桶注水一样希望填满孩子的脑袋,却忘了勾起他们探索知识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能提出问题,思考解决办法。
在泰国公益短片《豆芽引发的梦想》中,跟着妈妈在菜市场卖菜的小女孩发现,街对面有一家摊位生意特意好。
妈妈说,因为那个摊主卖的是豆芽,整个菜市场只有他能种出豆芽。
于是,女孩说我们也可以种豆芽来卖。
妈妈一愣,笑着对女儿说:“我们可以试试。”
小学没毕业的妈妈,带着还不识字的女儿,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查阅书籍,终于种出了豆芽。
她的成功并非源于知识的灌输,而是源于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此,不是让孩子记住多少知识,而在于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去尝试、去探索吧,因为真正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知乎上有个问答:被妈妈篡改了高考志愿能原谅吗?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学习成绩优异的苏明玉就有着类似的经历,她有冲刺清华的能力,却被妈妈修改了志愿,填报了本地一所免费师范学校。
从此以后,苏明玉再没有回过家。
因为是父母,无法仇视,更无法无视,只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被篡改了,内心痛苦不已。
作家张德芬曾说:
“在家庭关系里,缺乏边界感,是很多痛苦的来源。”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事无巨细,读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谈什么样的男女朋友,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却忽略了孩子终究会长大,成为完全独立的人。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在教育子女方面就很有分寸感,懂得适时退场,让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地。
杨绛读高中时,所有学科都非常优秀,文理分科,老师建议她选择理科。
杨绛对此犹豫不决,回家询问父亲应该选什么。
父亲告诉她,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喜欢什么就选什么,你自己决定。
杨绛遵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文科。
后来,她的成绩世人有目共睹,而杨绛也继承着父亲充分引导、绝不越界的相处方式,对待女儿钱瑗的事情,也是守住界限,绝不多言。
母女二人的关系并没有因此疏远,反而更加和谐,钱瑗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成绩斐然。
周国平曾说:“爱,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
父母与子女边界感越清晰,权责才能越明确,孩子才能越独立。
父母与孩子的人生,隔着一条时代的护城河,无需指手画脚,未来的路,让孩子自己去走。
把孩子培养优秀几乎是所有父母的期待,但怎样才算优秀呢?
其实优秀的孩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观念不断更新,不断学习,向上生长,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一路观望守护,孩子会找到自己的航向。
作者 | 晓爽
主播 | 安东尼,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