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卜 丁

图片 | 延安“四普”队

日前,延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13个县(市、区)野外实地调查工作全部完成,完成率达到100%,新发现文物点321处。

复查完成率达100%

据延安市文物研究院院长、市“四普”办队长张华介绍,延安市首轮普查已全部完成,13个县(市、区)共调查文物点8866处,其中复查8545处,完成率达到100%,新发现文物点321处。

延安新发现中近现代类102处,约占全市新发现文物点总数的30%,主要分布于宝塔区、志丹县、子长市、安塞县;在该市13个县(市、区)中宝塔区是延安“四普”试点的开启区,共复查文物点963处,该区新发现17处文物点,其中6处为近现代。


延安市影像图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重要根据地的历史背景,留下了大量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拿宝塔区来说,延安全市40处需复查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半数位于宝塔区,包括王家坪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等知名文物点。”张华介绍,“除宝塔区,洛川县、志丹县、子长市、安塞的近现代类占比也大。这些地区在近现代史上经历了重要的历史事件,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和历史遗迹,如洛川土基会议旧址、王世泰故居等均为本次新录入文物点。”


延安革命旧址分布图

延安洛川会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193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全面抗战路线的重要会议地点,属“四普”复查点。令人欣喜的是,在洛川县土基镇新发现登记1处近现代类旧址——洛川土基会议旧址,70余年前在该旧址举办的重要会议,总结了西北野战军的春季攻势,特别是西府战役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对敌作战的战略方针。



土基会议旧址

同样在洛川县土基镇,普查队还收录了王世泰故居。王世泰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创始人之一,他在延安期间曾任陕北省委军事部副部长等职,为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世泰故居

此外,甘泉县、吴起县新发现的崖居、石刻碑石也较多。王永岗和张湛武是甘泉的地方文史研究者,他们持续关注和走访调查当地多达71处崖居,其中5处崖居内有文字和纪年题记。特别是王永岗在普查前积极向普查队提供了55处新发现线索;张湛武还发现11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窑洞纪年匾额,认为石匾上的题记对研究民俗变迁和家族兴衰具有重要价值。延安“四普”队收到他们提供的多条线索后,到现场认定并收录了其中符合要求的崖居。


豹家沟崖居

据张华介绍,延安市“四普”即将进入“回头看”阶段。接下来该市将转入吴起等县逐县开启“回头望”工作,根据普查要求的调整,会对全市所有的文物点进行补拍720度航拍,对1000多处新文物点线索,如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等线索进行普查。

普查中重要新发现

据悉,延安全市复查文物点数量居全省第二,特别是古遗址类占比多,且多数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有些位于海拔较高的山顶之上,比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芦山峁遗址、秦直道遗址延安段等,还包括临镇遗址、白豹遗址、富县白骨塔、下北赤塔、石堡寨、阳周城遗址等2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都需要重点复查。

延安普查队在复查的过程中总结一套“分门别类、不留死角、应保尽保”方法,队员到了现场后迅速拍摄,认真绘制草图,踏遍四至打RTK,720度航拍、采集标本,以确保文物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延安“四普”队工作照

在延安“四普”诸多文物点中,古遗址中的石城类比较有特点,它们印证了延安地区在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丰富文化内涵。

如新发现的子长金山寺石城,核心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该遗址在“二普”中已有著录,“三普”时进行了复查。这次“四普”仍发现了丰富的遗物,普查队员们在遗址断坎上看到暴露有2处白灰面房址,采集到石刀1件,还发现了大量陶器残片和石块,尤其是在现代生产路形成的剖面上,能够观察到用史前的石块以错缝干垛法垒砌的石墙。墙体可分内外两层,外墙有收分,从山底至山顶共有四重石墙层层退台,错落有致。经认定为龙山文化早期的石城遗址。



子长金山寺石城航拍图和石城局部

除了金山寺石城,子长市还发现了4处石城或疑似石城遗址,包括寨依山遗址、强家沟寨址、圆盖峁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延安地区史前石城的文化内涵。


寨依山遗址

张华分析,“四普”发现多处城址毫不意外,延安早年就公布了不少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址类,既是“四普”的复查点,也是“四普”新发现线索串联点,如近年来延安辖区芦山峁遗址的发掘将延安筑城史前推至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其“王”字形布局和“品”字型宫城雏形建筑,印证了延安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地位。



复查芦山峁遗址航拍

再者,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为筑城提供了天然屏障,如宜川的石堡寨、志丹的保安军城等遗址依山势而建,形成“依山筑城”的传统防御体系,加之历史上的延安作为边疆要塞,历代政权在此修建城池以巩固统治,如秦直道遗址体现军事交通功能,吴起的铁边城遗址反映宋夏战争背景下的军事需求,这些发现共同重构了延安区域文明史,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关键实证。

此外,秦直道的延安段,早年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四普”在复查的同时,重点对新调查确认的秦直道段落进行了收录。这次新发现的多段秦直道遗迹整体保存较好,有些路面宽达20至30米,部分路段仍可见车辙痕迹。令人欣喜的是,调查秦直道时,还发现了多处与之相关的古代桥梁、驿站等遗址。

新登记石窟寺(龛)318处

延安“四普”新发现中石窟寺类文物点的占比也不少,这得益于国家文物局早年开展的石窟寺专项调查,为此次普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参考。省“四普”办在后台应用了包括长城、石窟寺、秦直道、革命文物等专项调查的成果,使得“四普”调查提高了普查的效率,使延安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和登记更加全面和系统。


钟山石窟

张华介绍,延安地区共分布石窟寺(龛)318处,占陕西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这些石窟寺分布呈现西部多、东部少,沿重要河流分布,多沿古交通线分布等特点,都属于“四普”的复查范围。延安石窟寺涵盖了北魏、隋唐、宋金、明清等多个时期,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佛教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石泓寺石窟

延安在“四普”中除做好已有等级石窟寺的复查,对石窟寺的基本信息包括其地理位置、规模、造像题材、艺术风格等进行现状描述外,还发现了许多之前未被认识或记录的石窟寺文物点,如一些小型石窟和摩崖造像在此次普查中得到了详细的记录和评估,为研究延安地区佛教艺术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城台石窟

张华介绍,石窟寺是延安的文化瑰宝,每一尊造像、每一幅壁画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艺术信息。通过“四普”工作对这些石窟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保护好的决心,希望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让它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和珍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