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间、荒野处、街巷里
你“打点”我“画图”
你拍照我记录
自去年7月份
我连云港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转入实地调查阶段以来
市普查队和各县区普查队通力协作
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普查剪影
截至目前
全市777处三普文物点全部完成复查
新发现文物点194处
这些新发现文物中,包含明清时期的烟墩、近年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过程中新发现的盐业遗址、防御性遗迹,以及桥等文物,均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以下择要介绍一些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注:根据四普新发现定义,三普之后发现文物(包括已公布市保单位)也属于新发现。)
【连云港明清烟墩】
连云港明清烟墩
连云港明清烟墩分布在连云区、海州区云台山脉,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海防遗存。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防备倭寇与海贼,在沿海设烟墩14墩,后又增设4墩。至清嘉庆年间,仍有烟墩10座,守兵30人。
宿城炮台顶烟墩
2015年明清海防调查中共发现烟墩13座,成线状分布于连云区、海州区云台山脉南北两侧,形成两条由沿海至海州城的传递线路。其中南固山烟墩、北固山烟墩、宿城炮台顶烟墩保存较为完整,其余烟墩破损较为严重。它们是重要的明清海防遗存,对研究明清时期军事设施建筑方法、形制特征以及海防史、军事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199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南固山烟墩)。
2019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盐业遗址】
尤庄遗址(含神墩遗址)
位于海州区板浦镇尤庄村东,是一处面积约20万平方米、距今3000多年的大型商周时期遗址。遗址内分布有神墩遗址、帽墩汉墓等文物点。
尤庄遗址
2023年3月,南京博物院联合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因水渠施工而暴露的区域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现有大片红烧土遗迹分布,出土有厚胎红陶片、圆柱形陶支具等器物。经专家初步判断,这些遗迹和出土器物应是商周时期的盐业生产活动遗存,在山东广饶东赵盐业遗址、浙江舟山马岙盐业遗址都有相似的发现。
遗址所在的板浦镇明清以来就是盐业重镇,境内有盐河、板浦盐场、清代盐务所等丰富的盐业遗存,该遗址或将板浦镇制盐历史提前到商周时期,对开展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盐业考古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02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于沈盐田
位于海州区云台农场于沈社区园博园内,为2021年文物资源区域评估中发现。该区域附近原有于沈庄,现已搬迁。通过试掘发现盐田共11处,时代为明清时期。
于沈盐田遗址
盐田平面大致呈方形,面积大小不一,最大为423平方米,最小仅34平方米。盐田多为碎砖铺面,工艺考究,十分平整。盐田西北部有砖铺砌的路面,方向与盐田砖铺面平行,顶部呈弧状,路面残碎不平整。盐田试掘中未见遗物出土,年代上限推测为明未清初,大约在民国时期废弃。
明代成化年间,丁永创制晒盐法,带领盐工砌砖成池,灌水盘卤,晒卤成盐,一改旧有的煮盐、煎盐之法,使淮北的盐业生产技术领先于淮南,故于沈盐田为了解过去的盐业生产工艺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对于研究连云港地区的盐业发展史乃至中国的盐业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桥类】
秋园龟腰桥
位于海州区板浦镇秋园内“大盐河”上,桥长14.86米,宽1.98米。该桥用20根石柱作桩,50块长条石作为桥面。当地人俗称“鬼妖桥",实乃“龟腰桥”,是以其两头低、中间渐高的拱形与龟甲相似而得名。
“秋园”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缪秋杰调至板浦,任淮北盐务稽核分所经理,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两淮盐运使,在任期间,淮北盐业得到空前发展。在板浦小南门外修建淮北盐区公园,为市民休闲游览之所。经历年扩建,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具规模,但尚未完成全部筑造计划。此园属于国民党两淮盐务管理局,共占地面积100余亩,既吸收江南园林的建筑特色,又独具一格,被誉为“淮北第一名园”。
秋园龟腰桥
为了表彰缪秋杰对淮北盐区的功绩,取其姓名中间的“秋”字,将其命名为“秋园”,1939年3月,日寇侵犯板浦前夕,秋园被国民党守军第八十九军李守维所部奉命烧毁。秋园龟腰桥即为秋园遗存的唯一景点设施。
2018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门楼河东桥
位于赣榆区城头镇柳沟村东,为清代小石桥,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坐落在“河东”北赣门公路与朱稽交叉处。建国初期仍在使用,后公路南移,桥梁逐渐废置。
赣榆门楼河东桥
门楼河东桥属石梁桥结构。由于石梁桥的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且整体结构十分稳定,因此这类古桥在民间也较为常见。门楼河东石桥长14米,宽2.4米,桥面由25块条石组成,现缺一块,条石大小基本一致,长2.3米,宽0.4-0.5米不等,厚0.28米。桥墩五组,桥墩石有部分缺失,现用磨盘与石碌碡代替。
门楼河东桥为晚清建筑,造型美观,自建成至建国初,一直为旧时主要交通桥梁,为当地人民的交通出行作出一定贡献,不仅有较高历史价值,对研究赣榆地区近代建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8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孙桥村石桥
位于赣榆区赣马镇孙桥村西南。桥体桥呈南北走向,全长11.4米,净宽1.95米,桥墩四排,桥墩结构“三竖一横”;桥面由九块条石铺就,在东北的一块条石上有一方古代棋盘图案。石桥原有数尊石雕螭首,现仅存一尊,为早年间脱落沉于水中,2017年清理河道时出水,现保存于孙桥村东侧村办砖厂院内。
孙桥村石桥
据《嘉庆赣榆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1590)至万历三十九年(1611),樊兆程、徐应元、顾文炤等三任赣榆知县先后疏浚大石桥河,因此该河又称“三公河”,此桥应为浚河之后所建。另据当地孙氏家谱记载,该家族为清初由莒县避祸迁至此处,因本地有大石桥,孙桥之名由此而来。在2011年新桥修建以前,石板桥曾长期作为该村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
2018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前滩大桥
位于东海县白塔埠镇前滩村。该桥落成于1972年10月,横跨淮沭新河,是连接前滩村与潘圩村、晏圩村的重要桥梁。
前滩大桥
前滩大桥总长54米,桥面净宽4米,桥身为三跨敞肩石拱桥,中间两个桥墩上各有7个小孔,两侧各有4个小孔。造型优美,做工精良。栏杆采用混凝土预制栏杆,因年久失修,已有部分损毁。两头桥头桩上刻着“前滩大桥”“一九七二年十月”,桥头桩内侧上分别刻着毛主席诗句“六亿神州尽尧舜”“春风杨柳万千条”“五洲震荡风雷激”“四海翻腾云水路”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放眼世界、胸怀祖国”的口号。桥栏左右内侧分别刻着“愚公移山、改造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标语口号,文字周边饰以葵花与五星,个别字为已经废除的“二简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前滩大桥为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8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图文来源于“连云港文物考古”,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