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帅平 李彦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

近年来,针对德州籍在外学子对家乡不够了解、对企业不熟悉、对引才政策信息掌握不对称等情况,团山东省德州市委实施了“青衿兴德计划”,通过创建“青鸟驿站”“驻外青工委”“德州籍人才库”,建立起德州籍在外学子及专家人才了解德州、回到德州、来到德州、留在德州的平台和机制。

23岁的张祖庚便是在毕业时看到了家乡推送的“青衿兴德计划”,坚定了返乡创业的信心,凭借所学知识和政策扶持,回乡养了近300头黑猪、50余头肉牛,成为一名职业“猪倌”。

生态循环链激活乡土经济

朝阳初升,德州市夏津县白杨村,张祖庚开始了雷打不动的猪舍巡检。唤醒猪舍里沉睡的小猪崽,顺手抓一把猪槽里剩余的饲料看一看、闻一闻,再清理一下昨天积攒的猪粪。这样的工作,张祖庚每天都会准时完成,虽忙碌却乐在其中。


张祖庚日常猪舍巡检,喂养黑猪。受访者供图

创业之初,张祖庚面临不少质疑:“没人养过,谁知道养不养得活?”“一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有什么经验?”类似声音让他一度失落。好在父母非常支持,拿出大半积蓄作为启动资金,帮助他办厂创业。团夏津县委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他协调创业就业培训、联系导师结对帮扶、落实创业补贴等,帮助他规避创业风险、提升管理能力。

在家人的支持和政策的帮助下,张祖庚建起大棚,引进了黑猪和肉牛。结合所学专业,他在承包的30余亩地里种植玉米,用玉米喂猪、秸秆喂牛,动物粪便则用作有机肥改善土壤品质,探索出“5亩玉米”与“1头牛+5头猪”互养的“515”生态循环模式。最近,他还实验种植了有机萝卜和白菜,采用地养畜、畜养地的循环农业模式。

尽管创业艰辛,张祖庚始终不忘回馈乡邻。面对乡亲们关于家畜养殖技术的求助,他总是耐心指导,或亲自示范。渐渐地,周围的养殖户认可了这位“大学生猪倌”,一有问题就找他帮忙。

青年联盟织就共富网络

在县委组织部、团县委的带动下,张祖庚积极筹建养殖合作社。黑猪养殖合作社的成立,为农户带来了新的创收渠道。

为持续推进乡村好青年助推乡村振兴,团夏津县委每年组织两期交流会,搭建优秀青年回乡创业就业的桥梁,并遴选创新创业、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等领域的青年专家,组建“乡村创业青年导师服务团”,下乡进行志愿式创业辅导和结对帮扶。


张祖庚通过网络直播推广养殖技术、开拓市场。受访者供图

“我们依托好青年联盟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共享养殖经验和技术,由联盟平台提供价格合理的饲料,降低农户养殖成本。在种畜选择上,量大时可以从新疆、内蒙古、东北三省引进整批种苗,由联盟平台统一防疫、统一出售,更有利于后期保障和管理。”张祖庚介绍。

作为一名团员青年,张祖庚立志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依托党建带团建的改革成效,他规划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旅体验等业态,同时辐射周边乡镇,激活乡村经济多元活力。

“我们当地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很好,这更坚定了我回乡的决心。我也希望更多大学生看到家乡的发展,回到家乡创业。我相信,有党的好政策支持,农村创业大有可为。”张祖庚说。

愿做一粒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破土

如今,昔日的青年“猪倌”已成长为农场负责人,原来的小型养殖场也发展成为集动物养殖、蔬菜种植采摘、团建聚会、池塘垂钓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网红打卡地。周末闲暇时光,不少年轻人选择来这里体验骑驼峰、钓鲫鱼、围炉煮茶等充满自然乡土气息的娱乐项目。


张祖庚与前来参观学习的村民交流养殖技术。受访者供图

从手握畜牧专业书的学子,到脚踩泥土的新农人;从单打独斗的创业者,到共同富裕的引路人,3年里,在当地党组织和村企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张祖庚让黑猪养殖跑出了生态经济的加速度,让秸秆综合利用燃起了绿色发展的新热度,更让返乡创业成为青春选择的新温度。

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我愿做一粒种子,在乡村振兴的春天里破土;更愿成为一团星火,点燃更多青年心中的原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