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作为第一个访华的美国总统,一生来过中国二十多次。
因为他的到来,中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哪怕是他下台后,中国依旧将尼克松视作中国的朋友。
可尼克松晚年时,却说:我后悔当初访问中国。
中国将尼克松当做朋友对待,究竟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他的想法?作为第一个访华的美国总统,是什么促使他冒着风险也要和中国破冰?
访华前的计算
有一句老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话放在国家之间特别形象,美国的理念一向是利己,且一心要占据世界强国的地位,当苏联和中国这个东方大国和睦相处时,美国是一个劲儿的针对中国。
当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中,为了尽快脱身,美国迫不及待的需要寻找一个新帮手。
维持自己的国际地位,遏制苏联的扩张。
和苏联处于冷战状态的中国,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然而那时美国反华群体实在太多了,尼克松不得不暗地里接触中国。
毛主席对此事喜闻乐见的,他早就打算和美国破冰。
1970年时,毛主席请老朋友斯诺上天安门合照,照片就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还将斯诺称之为美国友好人士。
各大报社甚至还会在毛主席思想的右上角,刊登了一句: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国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
尼克松原本还害怕破冰不成功,如今中国的处处示好,让他内心逐渐确定。
他知道中国目前的处境,中苏陷入冷战后,边境一直发生冲突。
以中国目前的军事力量,肯定不会像和苏联真的开战,所以向美国示好,借美国之力压制苏联对中国的入侵。
美国的处境更糟糕,前有苏联,后有越南,欧洲各国小弟也是野心勃勃,还要耗费大劲儿去封锁中国。
该说不说,中国可是唯一一个不主动“敌对”美国的国家。
可尼克松抓着中国和苏联冷战这一“把柄”,断定中国这时候肯定比自己更想要结交一个强大的盟友。
他一边和中国接触,一边又怕真的让苏联,欧洲、日本误以为自己要联合中国背刺他们,所以即便中美双方都有意。
美国还是要事先安抚苏联。
勃列日涅夫
他们给苏联的说法是,美国和苏联结交,不代表着就要在反苏的基础上做这些。
中国是一个拥有8亿人口的大国,出于对远东局势长远的打算。
实际上,比起中国需要美国,苏联更需要中国,借助和中国改善关系解决越南,从而向日本人施加压力,压制日本人频频不肯妥协的经济立场。
真要美国选择,他们肯定还是优先选择苏联的。
基辛格
尼克松访华时的小心思
尼克松访华时,是抱着激动地心情,因为他展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所以他一下飞机,就赶紧握住周总理的手。
尼克松尊重周总理,渴望和著名军事领导人毛主席交谈。
可要说尼克松的心思完全单纯,不见得。
在尼克松访华时,有一件大家都心知肚明,避之不谈的事情。
那就是尼克松在和毛主席交谈时,响起了一个古怪的声音,大家将目光聚集在声响处,那人才磨磨唧唧的拿出一个东西,是一只录音笔。
也幸好,毛主席没有和尼克松谈什么政治问题。
至于苏联,尼克松自己都不愿意提及。
但背地里,基辛格向苏联透露了很多关于访华的谈话内容,还信誓旦旦的保证,其他盟国知道的不如苏联的十分之一多。
美国还让苏联不要往外透露,以免让中国人知道。
可见美国和中国的破冰,更多体现于表面。
1971年,基辛格访华后,就将消息告诉了苏联外长,甚至告诉苏联说:中国是打算利用这次会晤提高他们的国际地位,但中国拿不出东西来进行交换。
意思就是说,中国利用美国,但美国从会晤中得不到好处。
中国是打算想从这次会晤下手,让美国从台湾撤兵。
但美国以越南问题没有解决,东南亚局势紧张为理由,没有答应。
转过来说,美国也不是真心实意的对待苏联,他们对苏联的安抚说辞完全是处于不要让苏联“应激”的方式。
同一时间,美国一边明面示好中国,一边暗地里讨好苏联。
这以行为,虽说会让苏联警惕美国,可苏联更加警惕中国,加上可以逆转美国在越南陷阱,压制日本...可谓是一石三鸟还要多。
尼克松自然也知道,中国会借助他们试图提高国际地位。
但在他一开始的计划中,美国会以此让中苏互相警惕,压制亚洲。
可没想到,中苏却没有向美国想的那样发展。
苏联支持下的越南也没有撼动中国分毫,苏联甚至国内政治、经济混乱无法顾及中国,加上少了美国的压制,中国会迅速崛起。
当然,这也不是全部的原因,可中美破冰确实是中国崛起路上的一大助力。
而这个助力是尼克松排除万难,亲自送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