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4月1日消息(记者 赵航 通讯员 林晓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感冒药、高血压药、糖尿病药等许多药品在卫生室就能开,不用到镇上或者更远的地方,真是省钱又省力!”前不久,何先生从兰洋镇加老村卫生室提着药袋子走出来,一脸轻松。

何先生感受到的欣喜变化,得益于儋州市推行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的结果。近年来,儋州把乡村医疗卫生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全域推进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破解镇村两级在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六个统一”方面进展缓慢的问题,让医疗管理、技术水平、服务质量持续提升,让群众拥有更多健康获得感。

业务规范化 监管更透明

“我们卫生院含中药饮片在内共有药品800多种,每个卫生室都配备使用80种以上药品,村民们能够就近购药。”木棠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王兴保说道。

“统一药械管理”是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村卫生室根据需求制定药品采购计划表并上报镇(办事处)卫生院,由镇(办事处)卫生院药房负责人统一在全省药品采购平台进行网上采购,及时配送到各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中药饮片除外)。

目前,全市村卫生室药品配备使用80种药品的村卫生室达到178家,占比91.3%,有效提升了村卫生室的药品供应能力,村卫生室的药品购销、储存、销售、使用得到全面规范管理。

随之变化的还有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村级医疗资源。“一体化实施前,木棠有24家卫生室。后来根据镇村形态变化和人口迁徙流动情况,木棠优化整合成现有的16家卫生室,从注重机构全覆盖转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王兴保说道。

从“硬件”到“软件”,在一体化改革中,儋州还实行镇(办事处)卫生院与村卫生室统一法人的管理模式,村卫生室统一由辖区镇(办事处)卫生院院长担任“法定代表人”;村卫生室医保报销资金统一纳入镇(办事处)卫生院管理,由卫生院统一入账后返还村卫生室,资金管理透明规范……

村医转身份 干事更积极

织密镇村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网底”,离不开乡村医生。

“乡村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以前乡村医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得不到保障,这极大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成为制约我们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儋州市卫健委基卫科科长赵懿说道,“对此,儋州市卫健委通过强化制度保障,让村医从‘个体户’变成了‘单位人’,免除他们后顾之忧,不断激发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据了解,在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中,全市在岗乡村医生统一纳入卫生院临聘人员管理,采取“镇聘村用”的管理模式,按月发放工资,并与镇卫生院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同期进行绩效考核。

谈及此举的变化,兰洋镇加老村卫生室主治医师刘有多深有感触:“转变为镇卫生院聘用职工后,有基本工资和绩效收入,绩效考核内容包含基本药物的正确使用、参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我都会对标去做,内心有了很强的职业归属感,工作的热情一下子就上来了。”

乡村医生干事更有动力,群众也因此好评不断。“这个医生真不错,脸上永远带着笑容,待人热情,医术也不错,病痛都得到了缓解。”加老村的群众对刘有多频频点赞。

培养常态化 队伍更优化

“我们乡村医生在急救方面有待加强。”3月25日,兰洋镇医务办主任朱婵丽电话与帮扶医疗集团进行沟通,确定兰洋镇乡村医生的培训内容。“各类学习、培训、交流活动还是挺多的,明天松涛医院的医生就会到我们这交流。”朱婵丽说道。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工程。“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提升项目”被列入《2024年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对培训的次数、时长都做了硬性要求。

2024年,结合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市在岗村医以跟班学习、理论授课、实操授课、巡诊带教等形式参加多次培训,累计培训时长17天。此外,超前储备也是用于解决乡村医疗卫生队伍能力素质不高等问题的方式。儋州市卫健委落实乡村振兴村医培养工程,已通过高职对口单招和高考统招方式定向培养29名大学生村医,并通过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了4名大专及以上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还以“镇属村用”方式招聘了46名编制保障村医解决偏远地区村卫生室“空白点”问题。

如今,随着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村卫生室正常运行得到了保障,村医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乡村医生队伍结构合理化有所提升,乡村医生服务积极性大大提高。健康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更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