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法国主导的援乌“意愿联盟”峰会与法外长访华行程同步推进,乌克兰危机博弈进入新阶段。中方面对复杂国际诉求,如何回应?
巴黎时间3月2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援乌峰会上抛出一项争议性提议:组建英法联合团队研究向乌克兰派兵方案,并计划抽调部分成员国维和部队进驻乌战略要地。尽管马克龙承认该提议“未获全体支持”,但法方仍试图通过军事存在强化对俄威慑。
马克龙资料图
这一动作背后是欧洲内部的分裂。德国、意大利等国对直接军事介入持保留态度,而法国急于展现“欧洲领导力”,甚至不惜触碰北约红线。值得关注的是,法国一面高调援乌,一面却在48小时内向中国递出外交信号。
几乎与巴黎峰会同期,法国外长巴罗开启任内首次访华行程。首站选择北京语言大学,这一安排被外界视为“精心设计”。演讲中,巴罗三度强调“法中必须加强合作”,引用唐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呼吁共同应对国际危机。
法国智库“战略研究基金会”分析指出,巴罗此行隐含双重诉求:既要争取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中立,又希望借助中国影响力缓解欧洲能源与安全困局。尤其在马克龙派兵提议遭多国反对后,法方显然期待中方能在斡旋中发挥作用。
时间倒回至2025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的发言已为今日局面埋下伏笔。当被问及中俄油气贸易时,王毅反问:“若不进口俄罗斯能源,如何保障14亿中国人的基本需求?”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能源贸易额突破1900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量18%,任何替代方案都将冲击国内民生。
俄乌冲突资料图
对于乌克兰危机,王毅重申“四个应该”原则——尊重主权、遵守联合国宪章、重视安全关切、支持和平努力。更关键的是,中方与巴西等国发起的“和平之友”小组已促成12轮俄乌非正式接触,尽管未获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但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证实:“某些渠道确实在发挥作用。”
法国外长巴罗在演讲中特别强调“欧洲战略自主”,这与马克龙的派兵提议形成微妙矛盾。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对俄制裁导致成员国损失超过2800亿欧元,德国工业产出下降4.2%,意大利通胀率飙升至9.1%。面对经济代价,部分欧洲国家开始反思对美依赖。
中方立场始终清晰:反对任何阵营化对抗。王毅在慕尼黑直言:“战火在欧洲燃烧,解决方案也应在欧洲诞生。”这句话被路透社解读为“提醒欧洲承担主体责任”。事实上,中国海关总署数据印证了这种务实态度——2024年对欧贸易逆差收窄至680亿美元,较前年减少23%,表明中国市场仍是欧洲经济的重要稳定器。
马克龙派兵提议引发的震荡尚未平息,法国《世界报》披露北约内部文件显示:若俄乌冲突外溢,北约现有弹药储备仅能支撑17天高强度作战。这种焦虑情绪蔓延至外交领域,成为巴罗访华的深层动因。
中方没有选择隔岸观火。2025年1-3月,中国对乌克兰人道主义援助达2.3亿美元,包括4000吨医疗物资和12套移动电站设备。更值得关注的是,商务部数据显示同期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增长31%,其中60%货物经俄乌边境转运,这条“钢铁驼队”正成为维持区域经济命脉的关键通道。
当西方媒体渲染“中国必须选边站”时,王毅早已给出答案:“冲突的终点只能是谈判桌。”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乌克兰,更揭示了国际政治的深层逻辑。中方不会介入军事对抗,但通过能源合作、人道援助、经济纽带,中国正以独特方式为危机降温。或许正如法国《费加罗报》所言:“在阵营对抗的喧嚣中,北京选择做沉默的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