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联化科技企业老厂房经过改造修缮,摇身变成了台州模塑行业的“智囊库”;温岭箬横镇水岸老旧工业点大刀阔斧地开展三期建设,变“工业锈带”为“智造秀带”;地处天台城乡接合部的“三星科创园”重建5层标准厂房28幢,目前入园企业已达70多家……

这是台州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彰显的新活力。


今年,市委市政府谋划实施三大牵引性抓手攻坚年活动,希望通过产业平台、城市建设、综合交通等空间功能重构、价值重塑,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一招,台州启动全域低效用地再开发三年行动,全面推进空间存量腾挪、产业转型升级。


探索因“地”制宜的盘活路径

当前,土地资源进入“存量时代”。在存量空间中挖掘增量价值,将是空间开发利用的可持续之路。

然而,覆盖全市域的低效用地盘活是自然资源配置的一项大难题,台州如何破题?

各地必须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通过“对症下药”、灵活组合来蹚出一条新路——

玉环的老旧工业园区就打了个漂亮的低效用地“盘活战”。

“玉环是工业大市,拥有1.3万多家工业企业。然而,在仅有的378平方公里陆域范围内,新增空间已所剩无几,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玉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玉环结合各自园区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五化一提升”改造,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企业“零增地”技改的优惠政策,实现有限工业用地的最大化效益。

比如,净化控股集团老厂房通过滚动开发模式,采用“一次审批、分期实施、分期验收、整体登记”的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生产中断。新工厂的建设使得生产能力大幅提升,预计产值将增加2亿元,同时每年可节省外地加工成本费用超千万元。


临海在全域排查、建立项目库的基础上,推行“政府主导联合改造、企业自主联合改造、企业单独实施改造”等三类改造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和企业自主实行“统一规划、成片改造、园区管理”形式,加快推动工业上楼、立体开发。

位于杜桥镇的台悦领盛联合体项目就是临海首个签订有偿土地收回协议的政府主导联合改造项目,采取有偿收回土地模式,降低企业改造成本。项目建成后,建筑面积将由4万平方米提升至10.5万平方米,计划引进眼镜配套产业链企业。

温岭也逐步探索出多元化改造模式。

今年,温岭新城开发区积极实践“工业上楼”模式,并启动实施新城智谷项目,系温岭首个。“我们把原来摊开的工业厂房‘叠起来’建造,相当于在原有土地上再造2倍多的产业空间。”温岭新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城智谷效果图

此外,石桥头咸田工业区、滨海金港工业区等,由国有平台主导,统一实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大溪沙岸工业园区采用飞地改造模式,把规划区外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打包复垦,将产生建设用地指标落地镇级大型工业园区;石塘上马工业区则采用“精准招商+定制改造”模式,鼓励企业进行产权转让或合作开发,引进优质项目进行改造提升……


让“好土地”哺育出好产业

产业用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低效工业用地整治的推进,产业用地的降本增效让越来越多台州企业感受到,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更受重视了,好项目不仅能用得上好土地,更用得起好土地。

位于仙居的浙江仙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等新材料技术研发的企业,当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拓展至新能源领域时,却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犯了难。

对于新材料企业来说,找到适合行业的产业空间绝非一件易事。幸而仙居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提前做好了土地收储,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今年2月,企业成功摘地,将于5月开工建设,投产后预计产值达5亿元。


路桥区峰江街道留住“金凤凰”的办法与仙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针对优质企业对现代厂房、特种厂房的急迫需求,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定制供地方案。

以浙江普兰卡钎具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它是占据国内凿岩钻头市场39%份额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依托路桥区创新的“招商引资项目评价赋分体系”,以102分的优异成绩入选A类项目。针对企业面临的用地瓶颈,路桥区经信局联同自规、投促、经开区等部门组建服务专班,快速为企业匹配到45亩工业用地,预计项目达产后新增产值7亿元,亩均税收33万元。

类似的还有椒江光电产业园、黄岩屿新小微园、三门冲锋衣科创园等集中连片工业用地再开发示范项目。有了空间留白,相关项目在各大园区落地,抢得发展先机。


啃下“硬骨头”为未来留空间

台州人多地少,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经过长期发展,在这“两分田”中,台州的产业用地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即增量用地相对紧张、低效用地量大面广。加快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处置,越来越成为台州破解土地资源瓶颈、保障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共识。

天台白鹤茶塘工业园区吹起了盘活“冲锋号”。为改变园区厂房老旧、亩均税收低等现状,该镇计划发展模具、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构建“技术协同、产业互补、生态循环”的产业生态体系。

包括该园区在内,我市今年计划完成低效工业用地整治6000亩,以“供应一批、收储一批、改造一批”为突破口,为产业的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那么,硬骨头要怎么啃?

首先,产业定位需要更加精准。2025年,台州将坚持“产业项目优先、新质生产力优先、战略方向优先”导向,健全精准供地机制,推动土地要素向产业平台集聚、向优质项目集聚。

其次,继续完善顶层设计,对工业用地盘活全流程和后续开发进行管理。对标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要求,台州市已形成《台州市全域低效用地再开发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征求意见稿)》,明确低效用地范围、主要任务及相关政策支持。目前,将进一步细化认定标准,针对不同低效用地类型,形成差异化的再开发模式。

此外,台州将始终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最为关键的是,上下协同、齐心协力,对照“主要指标进度、重点任务进度、问题销号进度”三张表单,定期开展晾晒比拼,推动各地比学赶超,为台州的未来更好地谋空间、盘资源、促发展。

作者:庞晓栋

编辑:王潇莹

一审:符薇薇

二审:泮永翔

三审:黄元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