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clear Age
【外交事务】特朗普将引爆新核时代?核扩散风险加剧(二)
【《外交事务》 3月8日报道】
前文回顾:上周文章中提到特朗普政府正在削弱战后核不扩散体系,动摇盟友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信任,可能引发“逆向核扩散”——传统盟友为自保寻求核武。核威慑机制依赖国际秩序稳定,而美国正在瓦解北约等合作框架。上周文章以戴高乐因质疑美国安保可靠性而为法国建立自主核力量为例,表明这一历史逻辑在当前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或将重演,使日韩等盟友面临核武装抉择,全球核扩散风险已达冷战后峰值。上周文章请点击
以爱之名,致俄罗斯
随着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全球关于核武器和核安全的整体局势发生了显著变化。超级大国对抗的可能性变得遥不可及,而最紧迫的威胁似乎来自前苏联的核材料和技术传播到其他国家或非国家组织/团体。控制“散落的核武器”成为当时的主要议题,而1991年制定的《纳恩-卢格减少威胁合作计划》及由此设立的相关合作项目,解决了该问题。
存放在乌克兰境内的残余苏联核武器引发了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其他国家施压基辅将所有残余核武归还给莫斯科,并承诺这样做不会给乌克兰带来不利影响。由于缺乏抵抗能力,基辅同意了这一要求,且这一举措在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中正式确认,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在得到美国、英国和俄罗斯提供保护的保证后,加入了《核不扩散条约》(NPT)。
当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例如,政治学家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1993年《外交事务》杂志上写道,乌克兰终需应对俄罗斯的复仇主义,而保持核能力是应对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他写道,“乌克兰无法仅凭常规武器防御拥有核武器的俄罗斯,且没有任何国家,包括美国,会向乌克兰提供有意义的安全保障。乌克兰的核武器是抵御俄罗斯侵略的唯一可靠威慑”。但对核扩散的担忧超过了对未来战争的担忧,因此,后苏联时期的乌克兰仅拥有一支完全依赖常规武器的军队。
二十年来,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大问题。然而,在2014年,由于乌克兰日益转向西方,俄罗斯总统普京决定“教训”基辅。他在乌克兰南部和东南部俄语人口较多的省份煽动分裂主义运动,随后派遣俄罗斯军队“协助”这些运动,俄罗斯迅速占领了克里米亚和顿巴斯部分地区。此后,小规模冲突和寥寥无果的谈判持续多年,直到2022年,普京发起了全面进攻,旨在征服乌克兰其余地区,意图将乌克兰重新并入俄罗斯版图,或将其变为一个傀儡殖民地,任由俄罗斯摆布。
鉴于交战双方在规模和实力上差距悬殊,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乌克兰能够抵御俄罗斯的猛烈进攻。但乌克兰做到了,而且一旦明确基辅政府不会迅速垮台,美国和欧洲便开始向乌克兰提供越来越多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从机动作战转变为阵地战和消耗战,俄罗斯继续控制克里米亚和大部分顿巴斯地区,而乌克兰则坚守着靠近库尔斯克的俄罗斯领土。拜登政府及其欧洲盟友始终力挺基辅坚持作战,但普京愿意将国家庞大的资源投入战争,这逐渐使他在战局中占据了一些微弱的优势。
随后,特朗普重返白宫。在竞选连任时,他宣称自己会在一天之内结束乌克兰战争,但并没有详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其对乌政策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不过特朗普似乎只是简单地迫使乌克兰接受俄罗斯的要求:割让领土、削弱军事力量、更换政府,并重新向东方靠拢。目前很难判断特朗普政府的亲莫斯科立场会走多远,因为围绕美国这一外交政策的历史性转向似乎存在诸多混乱,同时特朗普政府的表现也缺乏一致性。但在最近几周,局势发生了不少变化,足以让人看清之前美国对乌克兰及其他国家的承诺,已不再值得完全信任。
像戴高乐一样,米尔斯海默在1993年的文章得到了印证。延伸威慑是个骗局,那些相信它的人就是傻瓜。这对于许多处于威胁中的国家来说,引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走法国的道路,通过发展自己的打击力量来确保自身安全呢?
下一个是谁?
如今,美国已成为不可靠的“盟友”,那些寻求保护的国家可以转向其他国家获取延伸威慑以寻求保护,这也不失为一个可行之策。即将上任的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Friedrich Merz)就表示,他将“与英法两国商谈,看看它们的核保护是否也能延伸到我们这里”;北约的其他成员国也可能采取类似举措。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和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对此持开放态度,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威慑力量或许即将成形。
这是有益的进展,有助于在后美国时代稳定欧洲安全。然而,美国背刺让未来的扩展威慑显得不再可靠,因为这些承诺可以随时终止,而非一劳永逸。当年,英国不信任美国会保护自己,法国也不信任美国和英语。那么,今天其他国家又为何要信任伦敦和巴黎呢?毕竟,欺骗我一次是你的错,欺骗我两次,就是我的错了。
因此,少数国家或许会选择自主研发核武器,以确保自身安全。然而,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许多限制得以设立,自主研发的道路也并不容易。因为自主研发需要足够的核技术专业知识、大量裂变材料,以及制造高端武器的能力。以上都需要多年持续投入,并耗资数百亿美元。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可行之策。
以色列于20世纪50年代启动了核武器研发项目,并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法国的大力协助。据推测,以色列已在20世纪60年代末研制出首枚核弹,随后数十年间又增加了几百枚。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目睹其宿敌印度成为核国家后,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秘密研发核项目。由于中国和朝鲜的大量援助,巴基斯坦于1998年成功进行了核试验。
日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即发展潜在核能力,而非全面的核武库——所谓的“地下室里的核弹”,在必要时可以迅速组装成武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承诺不拥有、不制造、也不在本土部署核武器。然而,日本同时开展了先进的民用核能项目,储藏了大量分离钚库存,还拥有强大的军工产业。只要日本愿意承担由此在国内外引发的争议,任何一届政府都能在几个月内完成核武装准备。
如果国际秩序继续恶化,韩国可能会成为这一波核扩散浪潮中第一个新核国家。韩国于1975年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但它可以随时退出,并得出结论,表明自身为了抵御来自朝鲜的威胁,需要拥有独立的核能力。韩国官员已经开始讨论这一可能性,如果美国采取任何撤离行动,这样的呼声定会加剧。如果韩国发展核武器,日本可能会紧随其后。最终,澳大利亚也可能加入它们的行列,重新启动上世纪 70 年代放弃的核武器计划。
在欧洲,波兰的一些官员公开讨论脱离英法两国,自主发展核力量。在 3月7日的波兰议会演讲中,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Donald Tusk)似乎也支持这一想法。他认为,波兰“必须追求最具现代化的可能性,包括核武器和现代化非常规武器”。他强调,“仅仅购买常规武器,尤其是最传统的武器,完全不够。”与此同时,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官员们肯定也在私下讨论核化问题。(瑞典的核武器项目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停止。)
这一切都充满不确定性,尤其是目前无人知晓特朗普政府是否真会走到那一步,即放弃前任几代人建立起的盟友关系。但如果他真这样做了,那么前盟友基于此而重新做出选择也不应让人感到惊讶。现在预测这个奇异新世界如何发展还为时过早,但长期以来各方抑制核扩散的心理障碍可能已经逐渐消失。
编译:崔 颖(新能源部)
审校:谢榕蓉(新能源部)
编辑:崔 颖(新能源部)
能源转型与双碳观察
ENERGY TRAN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