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4月1日消息 在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不断发酵之际,特斯拉公开发声强调造车的首要原则永远是安全。
特斯拉公开发声!
4月1日晚间特斯拉官微转发全球副总裁陶琳31日微博发文,陶琳强调特斯拉在汽车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致力于打造最安全的智能汽车。她表示,安全不仅是保护驾驶员和乘客,还包括行人和其他交通参与者。除了碰撞后的被动安全,特斯拉的主动安全能力也避免了大量事故的发生。陶琳表示特斯拉追求安全极致,从硬件到软件,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都只和物理学极限做比较。特斯拉的理念是,愿所有人都能安全驾驶,平安回家。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正值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关键时刻,特斯拉一番“打造最安全的智能汽车、愿所有人都能安全驾驶,平安回家”措辞让人浮想联翩,特别是陶琳还有意无意的强调“碰撞后的被动安全以及特斯拉的主动安全能力”,更是有些似有所指的味道。
特斯拉2月在华销量遭“腰斩”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2月在华销量遭“腰斩”。3月10日,乘联分会发布数据显示,2月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为30688辆,同比减少49%,环比下降51%。这也是特斯拉国产以来首次单月销量跌破3.1万辆(除2022年4月),创下两年多新低。
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2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3%,同比增加4.4个百分点;小米汽车等品牌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长2.6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3.9%,同比下降4个点。
“特斯拉(2月)销量的下跌,主要受到旧款车型产量减少的影响。”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认为,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对外出口,Model Y正面临着一定挑战;而焕新Model Y的推出必然会对其市场策略带来节奏性的变化,影响了全球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特斯拉在华市场份额正在被自主品牌蚕食,“特斯拉与中国本土车企的竞争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
目前在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仍在发酵,受此影响,午后午后小米集团股价直线跳水,一度跌超6%,截止收盘小米集团大跌5.49%,报46.5港元/股,单日市值蒸发超过700亿港元。从3月19日59.45港元/股高点以来,小米集团10个交易日下跌19.34%,最大回撤超过23.16%。
小米暂未回应车门锁死、电池供应商以AEB等细节
今日午间小米公司公开回应了此事,其发言人表示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小米提到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小组,于30日赶赴铜陵,在警方的指导下,积极配合调查、取证等各项工作,并于31日晚依法向警方提交完成我们所掌握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运行信息。我们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工作,并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事件处理公开透明。
不过至于车门锁死、电池供应商以AEB等细节并没有予以回应,反而“NOA智能辅助驾驶”,并提及“轻度分心报警”“脱手预警提示”“障碍物提醒”等信息引起部分网友好奇:为何如此多的提醒仍未阻止智驾过程中的事故发生?此外,小米近期大力宣传的,能135km/h成功刹停的AEB主动紧急制动功能,也因此受到了更多质疑。为此,不少行业人士提醒称,“必须明白智驾不是自动驾驶!”
针对车门锁死的争议,有网友翻出了小米用户手册,显示“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这也令此前雷军引以为豪的“电动解锁,无需物理抬起”的门把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网友担忧:是否会因为车辆剧烈碰撞,蓄电池断开等故障导致车门无法解锁?对此,有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更多事故细节仍需等待现场完整数据才能还原。
此前,小米汽车工作人员曾回应称四个车门均配有应急拉手,应急拉手为机械锁,即使电池受损也能打开,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活跃于网络上的雷军今日不见动静
一直高强度网上冲浪的雷军今日未发微博,小米集团创始人、CEO雷军今日还未发布微博,昨天雷军曾在微博分享小米汽车开店最新进展,表示截至3月31日全国已有127家小米汽车服务网点,覆盖全国75城。
去年全年,小米交付量达到13.69万4辆,超额完成最初定下的10万辆销量目标。今年开年以来,小米累计交付超4万辆汽车。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刚在4月1日上午发文称:“2024年3月,小米汽车交付量超29000台!目前产能提升进展顺利,我们有信心达成350000台全年交付目标,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数日前,小米集团发布了“史上最强年报”,2024年全年,小米集团总收入为3659亿元,同比增长35%;经调整净利润为272亿元,同比增长41.3%;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收入328亿元。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大江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