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2025年3月26-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以“多元合作·创造消除和治愈的奇迹”为主题,来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肝病领域专家学者及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分享肝病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针对肝癌免疫治疗精准化突破与中国方案的全球价值,进行精彩解读。
周俭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 学部委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院长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 常务副所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精英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兼总干事
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APPLE) 主席
亚太肝病研究学会(APASL) 执行理事
5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第一完成人1次、第二完成人2次)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包括共同)发表SCI论文137篇,H-index指数79
Q1:近年来肝癌的临床治疗中,免疫联合疗法显著提升了部分患者的生存获益,但仍有患者应答不佳。在您看来,应如何进一步优化患者筛选?生物标志物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周俭教授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肝癌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治疗方案显著提升了临床获益。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约为20%,而联合治疗方案展现出更优疗效,不仅ORR可达30%,中位生存期(OS)也达到了24个月左右。然而,尽管较既往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两年左右的生存获益仍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在APASL 2025“多元协作,实现肝病消除与治愈”的主题框架下,我们与丹麦、新加坡及国内专家深入探讨了肝癌诊疗的关键问题。目前免疫治疗完全缓解(CR)率仍有待提升,建立精准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体系是实现个体化治疗的核心挑战。虽然基础研究已发现众多潜在疗效预测标志物,但临床转化率尚不理想。
基于多维度研究策略,我们正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人工智能建模、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等技术平台,系统构建肝癌免疫治疗预测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单一生物标志物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未来可能需要建立分层诊疗体系:根据疾病分期(早期/晚期)、治疗方式(手术/系统治疗)等维度,建立相应的生物标志物组合预测模型。
值得期待的是,通过整合人口学参数、肿瘤生物学特性等临床特征,结合影像组学数据及人工智能分析,我们有望建立动态优化的个体化治疗决策系统。这不仅需要基础研究的持续突破,更需要全球多中心临床协作体系的支撑。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肝癌诊疗终将迈入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
Q2:本届APASL会议落地北京,我们也知道,您是亚太地区肝癌领域另一重要合作组织APPLE的主席,中国学者正在国际肝癌舞台上绽放出越来越多的光芒,您如何评价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肝癌研究领域的贡献?这些成果对提升亚太地区在全球肝癌研究中的话语权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
周俭教授
本次APASL会议再度选址北京,且主席由魏来教授担任,这就彰显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同样的,作为APPLE(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现任主席,我也见证了中国研究力量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团队在国际会议中崭露头角,其中口头报告和主题演讲数量呈现量级突破,不仅占比显著提升,更是实现了从"数量展示"到"质量引领"的跨越。犹记二十年前国际会议中,我们多聚焦于病例数量的汇报,而今,我们在肝癌基础机制、临床转化研究等领域已涌现多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更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学者在肝病诊疗技术革新、新型治疗策略开发等方面的突破,不仅惠及国内患者群体,更通过国际多中心研究为全球肝癌诊疗指南贡献了重要循证依据。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构建东西方肝癌研究的协同创新网络,相信通过持续深化的学术对话机制,中国智慧必将为全球肝癌防控事业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撰写:Babel
审核:周俭 教授
排版:Babel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