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永红

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西周舆图”上,唯一标注的关口就是位于今山东省境内的穆陵关。“穆陵”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左传》记载,当时的齐国疆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此处的“穆陵”,即指当时齐国的南大门——穆陵关。

历史上的穆陵关位于今临沂市沂水县与潍坊市临朐县交界处的大岘山上,是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也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雄关。

当年的“天下第一关”现状如何?带着这一疑问,和友人于一个初春的周末,辗转来到沂水县马站镇最北面的关顶村,这里就是穆陵关的所在地。

关顶村位于沂水县马站镇最北边,为临沂市的北大门,久负盛名的齐长城穆陵关就坐落在这个村子里。穆陵关雄踞齐长城中段,群山拱卫,地势险要,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其东连沧海,西携泰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地处咽喉要道,历朝历代均作为军事重地,遣兵驻守。

历经风雨沧桑,这座曾经的“天下第一关”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威严与巍峨,整个关体已消失,剩下断断续续的墙体,被黄土包裹着,虽不复本来面目,却仍然透出一股浑厚和苍凉。在原关隘附近,尚有明嘉靖年间修葺关楼时所立石碑留存。登上城墙,极目眺望,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近处田野纵横交织,227省道从山间逶迤而过。初春时节,春寒料峭,乍暖还寒。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心潮起伏,仿佛感受到了千百年前这兵家必争之地的悲凉与沧桑。


齐长城遗址逶迤起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其中穆陵关总占地面积4600余公顷。为抵御外敌,公元前319年,齐国将以前零星修筑的长城加以延长,西起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东至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蜿蜒600多公里。穆陵关一段大都建在山岭上,城墙为混合沙土夯筑,基宽3-5米,现仍有四段保存较好。

穆陵关是齐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也是古代齐、鲁两国相争的战略要地,号称“齐南天险”。自齐国始,历代均视其为战略要地,派兵驻守。据古籍《古骈邑·穆陵关》载:“穆陵,齐国南门也……严阵难犯,固若金汤。”

1978年,穆陵关遗址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随齐长城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齐长城修缮工程启动,穆陵关遗址位列十大节点之一。

三千多年间,穆陵关一带战事频繁、硝烟弥漫,附近各乡镇出土的大量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刀光剑影和连天烽火。

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穆陵关关楼为二层三拱门建筑,门外大道陡立,关内宽平坡缓,关口左右为绵延千里的齐长城。该关居高凭险,布局合理,构筑坚固。随着齐长城的废置,关楼早已圮毁,现仅存遗址。从遗址残存的瓦当陶片推想,穆陵关建筑为砖石结构,宏伟高大,工艺精致,庞然耸立,巍峨庄严,堪称“齐南雄关”。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穆陵关在大一统的环境中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作为控制南北交通的咽喉,仍然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唐末淄青节度使李师古重建穆陵关,据险自重;宋太祖赵匡胤设穆陵关镇,防御北汉与辽国南侵;1216年,金国占领穆陵关后设为县,派专官镇守;元、明时期均在此设穆陵关巡检司,调兵遣将扼守于此。至清末,关隘建筑逐渐倾颓。民国初,穆陵关巡检司移至临朐县蒋峪村,关防设施日趋荒废。

穆陵关一带山峦起伏,长城蜿蜒,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风景优美。早春时节,齐长城北坡山区,依然是冰封大地,残雪遍地,寒意浓重;而关南的沂蒙大地,由于山岭阻挡,却早已是冰雪消融,草木萌发,春意初现。明代《沂水县志》中记载“沂阳八大胜景”之一的“穆陵停雪”即由此得来。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篇章,尤其是清代廪生祝植龄的《穆陵停雪》最有代表性:“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题。惟有阳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

明朝诗人刘丙也在《游东镇律诗》中写道:“巍巍东镇穆陵西,岌岌峰峦望路迷。古庙重重春带雪,穹碑矗矗夜生翳。”

(本文作者为高校退休教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