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央对地方2025年转移支付的分配情况。总预算10.34万亿,分到金额最多的是四川、河南、湖南、湖北、河北、安徽等省份。

从地区来看,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是转移支付的重点对象。拿钱最多的十大省份中,有4个西部省份、4个中部省份、1个东北省份、1个东部省份。特别是中部地区,因为中部一共只有6个省份,其中4个都在前十范围内,而且排名比较靠前。河南排全国第二,湖南排全国第三,湖北第四,安徽第六。

再看转移支付倒数10名,其中7个是东部地区省份,3个是西部地区省份。对比前10名和后10名,转移支付金额差距非常大。最高的四川将近6000亿,而最后10个省份大部分都在1000亿左右。四川和天津,一个最高一个最低,两者相差8.5倍。

要是计算人均转移支付,各个省份之间的差距更大。最低的广东,人均只有1554元,最高的西藏有58500元,差距高达37.6倍。如果不算人均特别高的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这三个,其他比较高的宁夏、新疆、内蒙古、甘肃、黑龙江,人均差不多都在1万多元。拿它们和最低的广东相比,相差倍数也在八九倍左右,和上面计算的四川、天津之间的总量差距基本一致。

不管是总量差距还是人均差距,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大部分人知道和经济发展有关,但不清楚具体关联。想弄明白这个问题不难,看看中央这10万亿转移支付包含哪些项目就行。下面给大家详细梳理一下。

202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分为两部分。专项转移支付占比9%,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91% 。

先说专项转移支付的明细,有各种补助资金,还有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专项资金,像雄安新区建设以及东北振兴的资金,都属于专项转移支付。2025年,雄安新区建设预算150亿,东北振兴95亿。专项转移支付中的大头是基建支付,2025年基建支付占整个转移支付的61%,达到了5715亿元,占全国整个10万亿转移支付的5.5% 。

再看一般性转移支付,哪些占比较高呢?我列出了六大主要项目。

第一大类和第二大类用途差不多,都是用于各地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领域的支出。但第一大类是中央财政需要履行的支出责任,第二大类是通过资金再分配,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说白了,就是1994年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事情还是地方做,但地方税收按比例上交给中央了,造成财权事权不匹配。所以中央只能用各种名目转移支付给地方。2019年,这些名目整合在一起,叫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

而均衡性转移支付,主要针对那些入不敷出的地区,让它们尽量得到和发达地区相近的公共服务。2024年的数据还没出来,2023年的数据大家可以看看,有27个地区收到了均衡性转移支付,排第一的是四川,排在最后的是广东。

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这5个省份不在名单之中,27加5等于32,别以为我统计错了,因为多了一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其实这个名单及对应的数额,更接近大家对转移支付的理解。虽然现在各区域之间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差距依旧很大,但要是没有这项区域间的财富再分配,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连学校、医院都维持不下去。

还有个现象,广东、山东这两大经济强省也拿到了一定额度,尤其是山东拿到的比山西、青海、西藏还多。江苏、浙江为啥没有呢?最大差别就是区域发展平衡性问题。广东、山东内部差距过大,省级层面无法调和,只能通过中央直接给予平衡性干预。

第三大类是税收返还以及固定补助。税收返还是对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一个补充,核心目的是通过返还部分中央税收,减少改革阻力,保障地方既得利益,增强其发展动力。从这能听出来,这项制度很大程度上是为经济发达地区制定的。固定补助是中央对地方的定额补助,用于弥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或支持特定政策目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民族地区补助,西藏每年能获得超千亿的固定补助,用于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

第四大类体制结算补助,属于整个转移支付的补充机制,和一般转移支付形成互补,具有灵活性和应急性,每年金额差别比较大。说白了,其他转移支付项目每年金额基本固定,不会上下浮动太大。但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就设置了体制结算补助,相当于在转移支付体制之外增加了一项可能性。

第五大类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核心目的是支持县级政府落实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基层“三保”支出需求,并通过激励与补助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和区域财力均衡度。虽然全国各省份都会拿到这笔钱,但重点还是支持中西部地区。

最后一大类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老少边穷”四个字分别指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地区的财政收支缺口,解决因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等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听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这些细节,不知道大家什么感受。我再稍微总结一下,2025年度预算中,占比9%的专项转移支付中有61%用于基建支出。占比91%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主要有六大支付项。

那么,到底哪些因素影响了各地区转移支付的多寡呢?

第一,财政自给率越差、人口基数越大的地区,用于保证基本民生的转移支付必须更多。

第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产粮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特殊地区,会进一步获得更多转移支付。

第三,基建投资需求、内部区域发展平衡情况以及重大灾情等突发事件,都会影响转移支付金额。

第四,还有一类是正向的激励与反向的约束。大体上就是这些影响因素。

了解完这些,想必大家对“全国一盘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远远不只是把发达地区的钱转移支付给欠发达地区这么简单,而是通过科学测算与政策导向,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财富再分配。

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虑。

一是各项转移支付项目之间的交叉性与重复性,是不是完全有必要?

二是中央转移支付已经连续三年突破10万亿了,怎样才能建立更健康、更持久的地方财政运转体系?

三是我们要实现的是先富带动后富,而不是先富帮助后富。怎么实现共同富裕,肯定是下一个5年计划的重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