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基辛格,美国外交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曾说过,有三个国家是美国没法随便制裁的,其中一个更是谁都不敢碰。这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基于他几十年的外交经验和对国际格局的深刻洞察。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基辛格这个人、他说的这三个国家到底是啥,以及这背后折射出的全球博弈逻辑。

一、基辛格是谁:从德国移民到外交大佬



要聊基辛格说的三个国家,先得搞清楚他是谁。亨利·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于德国拜仁州的菲尔特,原名叫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那时候德国正被纳粹搞得乌烟瘴气,他家是犹太人,1938年不得不跑路,逃到美国,落脚纽约。刚到美国时日子不好过,他在剃须刷工厂打工,晚上还得去夜校学会计。不过这家伙脑子好使,硬是没被生活压垮。

1943年,他被征召进美国陆军,上了二战欧洲战场,做过情报工作。这经历让他第一次接触到国际事务的复杂性,也埋下了他后来搞外交的种子。战后,他考进哈佛大学,学政治学,1954年拿下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19世纪欧洲的均势外交,核心思路就是大国之间得平衡,不能光靠意识形态硬刚。这套想法后来成了他外交政策的灵魂。



基辛格真正出名是从1969年开始,当时尼克松当上总统,挑他做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3年到1977年,他又干上了国务卿。那几年正赶上冷战最紧张的时候,美国陷在越战里出不来,国际局势乱成一锅粥。他上任后干了几件大事,比如1971年秘密访华,1972年促成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破冰。还有跟苏联谈缓和,签了限制战略武器的条约,给冷战降了点温。

他的外交风格很务实,讲究现实主义,看重利益博弈。不过也因为这,他惹了不少争议。比如他支持过智利政变,帮着推翻了民选政府,这事让很多人觉得他手腕太硬,甚至有点冷血。2023年11月29日,基辛格去世,活了整整100岁。他这一生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个战略天才,有人骂他是冷战推手。但不管咋说,他对国际关系的的理解,确实影响了美国几十年。

二、三个“制裁免疫”的国家:沙特、以色列、梵蒂冈



基辛格晚年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提到美国没法制裁的三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以色列和梵蒂冈。这三个国家各有各的底牌,让美国就算有心也下不了手。



沙特阿拉伯,简称沙特,中东的大油霸。全球16%的石油储量在它手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老大地位也是它说了算。沙特的能源实力有多硬?看看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就知道了。那时候以色列跟阿拉伯国家打得不可开交,美国支持以色列,沙特不干了,直接带头搞石油禁运,减产5%,还拉着其他阿拉伯国家一起给西方断油。结果美国经济直接懵了,油价飙升,通胀失控,加油站排长队,普通人生活成本暴涨。这场危机整整闹了好几个月,美国经济陷入“滞胀”,GDP增长停滞,通胀率一度破10%。

为啥美国不敢制裁沙特?简单说,能源是命脉。沙特要是真生气,把石油产量一掐,美国的工业、交通、甚至军事都得跟着遭殃。现在沙特的石油产量稳定在每天1000万桶左右,2023年还跟中国签了几百亿美元的石化合作项目。美国要是制裁沙特,沙特完全可以把油卖给中国、印度这些大市场,美国自己反倒得喝西北风。

再加上沙特手里还有一招:美元霸权。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这是“石油美元”体系的核心。沙特要是改用别的货币,美国的金融地位就得晃悠。2024年初,美国想通过制裁中国银行给中国施压,沙特默默减持了上百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摆明了不配合。美国只能干瞪眼,因为沙特的能源牌太硬,动它等于自找麻烦。



以色列,中东小国,国土面积才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0万,但战斗力爆表。美国为啥制裁不了它?原因有两个:外部的战略需要和内部的政治现实。



先说外部。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桥头堡。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以色列差点崩盘,美国立马掏钱掏装备救场。从那以后,美国每年给以色列几十亿美元军援,累计砸进去1300多亿。2024年巴以冲突又起,美国军舰直接往特拉维夫港送导弹和无人机零件,F-35战机在以色列上空飞得跟家常便饭似的。中东这地方,伊朗、叙利亚这些国家跟美国不对付,以色列的存在帮美国稳住局势。要是制裁以色列,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就得散架。

再说内部。美国国内的犹太裔势力不是盖的。华尔街45%的金融资本跟犹太裔有关,硅谷谷歌、脸书这些科技巨头的创始团队里也有不少犹太裔。政治上更明显,2023年中期选举,犹太裔捐款占政治献金的25%,直接影响选票走向。国会议员谁敢得罪这帮人?基辛格自己就说过,制裁以色列跟动美国自己的根差不多,谁敢冒这险?

所以,以色列这张牌,美国不光不敢制裁,还得捧着。2023年,美国国务院公开说以色列是“不可替代的盟友”,这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梵蒂冈,地球上最小的国家,面积0.44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0,但影响力全球顶尖。为啥?因为它是天主教的总部,背后有13亿信徒撑腰。基辛格说它“谁都不能制裁”,不是夸张,是事实。



1929年《拉特兰条约》给了梵蒂冈独立地位,从那以后,教廷靠信仰把触角伸到全世界。美国半数选民是基督徒,其中不少是天主教徒,每周去教堂听教皇的话。2023年,教皇方济各访美,国会山挂上梵蒂冈旗帜,半数议员跑去欢迎。2024年中期选举前,天主教会在宾州搞万人祈祷会,支持教廷立场的候选人胜率明显高出一截。这影响力,美国政府敢忽视?

更别提梵蒂冈的外交能量。2014年,它促成美国和古巴关系解冻,教皇亲自出面撮合,双方代表在罗马签协议。2023年,教皇又公开呼吁全球和平,直接影响美国舆论。梵蒂冈没军队,没经济,但它的软实力是“精神核弹”,谁制裁它都得掂量后果。

三、为啥这仨国家这么牛?基辛格的洞察



沙特、以色列、梵蒂冈,这三个国家乍一看没啥共同点,一个靠油,一个靠盟友,一个靠信仰,但基辛格点出它们的核心:它们都有美国绕不过去的“命门”。沙特捏着能源,美国经济离不开;以色列绑着美国战略和国内政治,美国动不了;梵蒂冈抓着信仰,美国社会没法抗。

基辛格这话不是随便说的,他搞了几十年外交,见多了大国博弈。他在冷战时帮美国平衡苏联和中国,70年代推动中美建交,后来还警告美国别瞎搞遏制。这三个国家的“免疫力”,其实是美国自身实力和局限的反映。沙特的石油、犹太裔的资本、天主教的选票,这些东西美国自己也靠着,制裁它们等于给自己放血。



四、从过去看现在:基辛格的警钟还在响

基辛格去世前几年,还在敲美国政策的警钟。他2023年接受采访时说,美国现在对中国的遏制,跟当年在阿富汗的仗差不多,忙活半天不知道赢是啥样。2001年美国打进阿富汗,20年后撤出来,花了2万亿,死了2400多人,最后塔利班还是回来了。他觉得,美国老想靠制裁压人,但效果越来越差。

2024年,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清单越拉越长,科技、金融、能源全上,但中国照样跟沙特签大单,跟欧洲做生意。美国制裁沙特不敢,制裁以色列不能,制裁梵蒂冈不舍得,反倒显得有点有力使总结:制裁这招,对付小国还行,碰上硬茬就不灵了。



基辛格看了一辈子大国起落,他的话像历史总结,也像给未来的提醒。靠强压压不出“免疫力”,真正的牛国,靠的是自己的底牌和美国的软肋。



基辛格走了,但他的洞察还活着。沙特、以色列、梵蒂冈,这三个国家用各自的方式证明,国际舞台上不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沙特用能源说话,以色列靠关系站稳,梵蒂冈凭信仰称王。美国制裁不了它们,不是不想,是不能、不敢、不愿。

这事也让人想想,全球格局变来变去,到底啥才是国家的命根子?是硬实力,还是软影响?基辛格的遗产不光是历史,也是镜子,照出权力、利益和信仰的博弈。你咋看这三个国家的特殊地位?欢迎留言聊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