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约1540字,阅读需要4分钟

春日的午后,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官塘村的“拾级院落”里,新老村民正围坐在改造一新的庭院中闲聊;

太平街道桃源村的“共享院子”中,咖啡香气与面包甜味交织;

新兴街道茅香村的田园研学基地里,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潺潺流水相映成趣


↑ 新兴街道茅香村的田园研学基地里,孩子们正在进行农场研学。

自2024年12月以来,天府新区以“路面清扫、水面清洁、垃圾清运、违章清除、墙面清理”的农村“五清”环境提质行动为抓手,不仅让乡村“颜值”焕新,更通过环境治理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环境提质—场景赋能—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五清”攻坚

从“脏乱差”到“全域美”

走进茅香村,白墙黛瓦的农房外墙上绘着生动的农耕壁画,竹影掩映的沟渠清澈见底。在这里,污水处理、违建杂乱等问题已解决,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动态巡查违建、创新“文化上墙”等举措,茅香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荣获2023年“成都市水美乡村示范村”称号。“我们采取‘智慧监控+柔性执法’的方式,利用智慧监控系统24小时盯防违建,同时提供合规图纸引导村民自拆,让整治更高效。”茅香村相关负责人表示。


↑ 太平街道桃源村归院整洁明亮。

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太平街道针对广告牌杂乱问题,发动商户共商共治,拆除违规广告25处,还将本土“桃源归谷”IP融入新标识设计;正兴街道官塘村成立院落民主议事会,引导农户自行拆除违章搭建8户。

据统计,2024年11月至今,天府新区累计开展4次全域环卫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1537处,消杀公厕264座次,整治自建房452栋。从“政府主导”到“群众主动”,新区以“清”促“美”的治理逻辑,正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多元共治

新老村民共绘“乡村新景”

环境整治的深层价值,在于凝聚共建共享的治理合力。

在正兴街道的官塘村“拾级院落”,27名新村民成为治理“智囊团”——律师参与规则制定,设计师义务规划菜园和房屋改造,园艺师指导庭院绿化。“过去老村民觉得我们是‘外来户’,现在一起劳动、议事,成了‘自家人’!”新村民肖女士说。通过“四事四共”协商机制,这里孵化出“南城记忆”“一方小院”等10个消费场景,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增收。


↑ 正兴街道官塘村的南城记忆用盆栽装点,格外清新。

桃源村则创新 “积分制+院落议事会”模式,将庭院美化写入村规民约,并通过“红黑榜”晾晒评比,群众参与率达90%。本地村民的院子从“杂物堆”变成“小花园”,还开起了面包工坊、茶室民宿等等。据统计,桃源村创新实施的“共享院子+”行动,盘活推介优质闲置农房资源20余处,培育“不止面包”等庭院经济9个。

目前,新区已排查自建房62000余栋,实施农房风貌改造372栋。

产业赋能

从“环境美”到“发展美”

环境改善为产业升级按下“加速键”。茅香村依托整治后的生态本底,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园、亲子研学基地等9个项目,带动营收超亿元;官塘村以院落为支点,串联起非遗体验、田园餐饮等业态,推动“新聚居点”向“乡村景点”演变;桃源村通过“共享院子+”行动,通过产业带动、资产租赁、自主经营等多种途径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实现“颜值”与“产值”双提升。


↑ 新兴街道茅香村里拉农场干净整洁,生机盎然。

“‘五清’行动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天府新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化“环境+产业+文化”融合,打造更多“官塘式”共治样本、“茅香式”生态IP、“桃源式”庭院经济,让和美乡村成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从沟渠清澈到产业兴旺,从“各扫门前雪”到“共谋发展路”,如今天府新区的村庄已经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栖息地,乡村振兴的画卷自然徐徐展开。

记者:潘安琪

编辑:刘江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