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MAX
2025 年 3 月 29 日晚 22 时 44 分,一辆车牌号为鄂 AAV1226 的小米 SU7,在安徽省德上高速池祁段撞击中央隔离带的新泽西护栏后起火燃烧,导致车内三人不幸遇难,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据网络流出的聊天记录和相关视频,一名自称遇难者男友的网友表示,事故车辆系标准版小米 SU7,不配备激光雷达,仅支持基础的高速领航辅助。
他描述称,事故发生时车辆起火迅速,三名乘员无法逃出车外,外部施救者也无法及时破窗施救,导致悲剧发生。
事故发生 3 天后,小米今日中午 12 点 46 分通过微博账号@小米公司发言人,披露了小米对这次事故的初步调查信息。
根据@小米公司发言人的微博,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模式下,以 116 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在 22:44:24,系统探测到前方因施工设置的障碍物,随即发出风险警示,同时自动降低车速。根据行车数据显示,驾驶员在警示发出后,于 22:44:25 接管 NOA,进入人工驾驶状态,然而在 22:44:26 至 28 之间,车辆以约 97 公里 / 小时的速度撞击了中央隔离带的水泥桩。
这一时间差成为外界质疑焦点。在专业的汽车行业群及用户粉丝群,许多人提出,NOA 从发出预警到发生碰撞这一过程时间太短了。如果能更早识别风险并主动避险,是否有可能避免悲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事故车辆为标准版 SU7,不配备激光雷达,仅依赖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进行环境感知,其在夜间和复杂工地灯光条件下的识别能力是否存在技术短板。
从网络上曝光的事故现场照片显示,事故车辆损毁严重,仅剩烧毁后的金属车架。从照片上判断,起火点应该位于车辆前部,火势由车头向车尾快速蔓延,前排座舱几乎完全被烧毁。
此外,电池爆燃一事,官方在此次声明中并未提及。在此前的发布会上,小米汽车曾专门拿出一定篇幅,介绍其在 SU7 上所采用的电芯倒置技术。
回头查阅当时的发布会披露信息,小米曾表示,这一技术可以在发生电池热失控等极端情况下,可以保证电芯产生的高压高温气流通过泄压阀沿底部排气通道快速向下释放热量和压力,从而最大程度保障上方乘员舱的安全。
然而本次事故中,爆燃成为了目前媒体已经确认的事实。原因何在?是家属和公众都希望获知的关键。
另一个未完待续,期待小米汽车披露的关键信息,则是这次事故,车门车锁究竟能否正常开启。若不能正常开启,其原因何在?又有何种解决方案?
此外,小米客服人员在回应询问时曾表示,SU7 车型车门配备了机械应急解锁装置,位于车门内饰板下方的储物格位置,即便车辆电池受损,乘员仍可通过拉动应急拉手解锁车门。
但事故中车内乘员为何未能成功逃生,是因为未能及时找到该装置,还是车辆撞击后结构变形导致失效,目前仍有待调查。
目前,小米公司已成立专门工作组赴现场协助调查,表示将全力配合警方和家属处理后续事宜,并强调相关调查进展和结果会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向公众公布。
与此同时,微博上出现一名自称是遇难者母亲的用户 @诗雨370491153,她在微博中表示,事发当晚便收到了事故消息,但「从事故到现在,小米方面没有人联系过我们,更没有一句慰问」。
截至目前,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的微博已出现短暂停更,自 3 月 31 日发布 7 条微博后,截至 4 月 1 日未再更新。他本人也尚未就此次事故进行公开回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