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铺经营纠纷、校园侵权事件、街区矛盾……如何化解?基层治理如何破局?浦江镇通过积极探索实施“三所联动+”进街区、沉网格、入村居工作机制,将“三所联动+”与“多格合一”深度融合,特别是依托“平安客厅”多元解纷工作室的实体化运作,为新时代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供了创新方案。
“三所联动+”
再探索、再发力、再提质
近年来,浦江镇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对“三所联动”工作再探索、再发力、再提质,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浦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作为基层治理创新载体,'平安客厅'多元解纷工作室入驻街区网格是浦江镇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多格合一' 不断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的意见》工作要求,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的重要举措,每个街区网格都配备了1名法治指导员、制定1份责任制清单、形成1个法治街区共同体,有效协调街区网格中的治理难题。”
今年3月,徐某家属与Y美容院发生重大争执,双方为此还差点发生肢体冲突,调解员小方在巡街过程中发现后立刻上报至法治指导员。 原来,徐某被确诊为精神障碍,其家属在整理物品时发现徐某近三年陆续在Y美容店充值消费达40多万元,多次协商退款未果,遂产生矛盾。 由于该案法律关系较为复杂,法治指导员立即启动“三所联动+”进街区工作机制,街区书记、调解员、街区律师、片区警务员、市场监管员共同参与调解。 调解员、街区书记通过“听一听、拉一拉、劝一劝”很快缓解了双方情绪。 市场监管员阐明充值消费行为的风险性,片区警务员强调合理合法维权,街区律师提出法律意见,最终美容院承诺分期退还徐某充值费。
“网”中发现、“格”内化解
浦江镇通过大力推进"三所联动+"进街区、沉网格、入村居工作机制,构建了"1+2+7+N"的四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1"即强化镇综合治理中心"一站式"平台建设,"2"即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杜行、鲁汇),"7"即以"平安客厅"为核心推动网格化"平安客厅"多元解纷工作室入驻七个街区网格,“N”即建立N个“三所联动”解纷工作站,将矛盾纠纷发现在基层、化解在网格。
有了“路线图”,还要有“施工图”,实践中,浦江镇充分挖掘街区内新兴领域工作者、退休党员干部、法律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资源,组建街区解纷志愿团,及时采集上报矛盾纠纷隐患,由法治指导员对接联系,及时协调法治街区共同体调处街面、楼宇、园区等非社区范围内矛盾纠纷,推动“三所联动+”与街区网格治理深度融合。
近日,法治指导员小张接到校园类纠纷信息,原来小天和小高是同班同学,午自修期间小天未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小高发现后向老师“告状”,小天顿感生气遂产生争执,并发生轻微肢体冲突,小高的眼镜遭到损坏。事发后,双方家长对于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协商不下,冲突“一触即发”。小张立即启动“三所联动+”沉网格工作机制。调解中,片区警务员让小天和小高模拟当时现场情况,初步厘清责任,街区律师以案释法提出建议。经过背对背的多方劝解,最后双方协商一致,各自承担50%的赔偿责任。
打通解纷“最后一公里”
今年2月,一名精神疾病患者在小区与一居民发生争执,并动手殴打致对方受伤。伤者遂要求其承担医疗费等,然患者家属却拒绝支付。无奈之下,伤者报警求助,该案由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服务中心移送至“三所联动”解纷工作站化解。调解员、社区民警、顾问律师组成调解小组,经与楼组长核实,患者为来沪务工的退休人员,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顾问律师分析了精神病人致他人损害时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社区民警表示可协助家属妥善安置患者就医,调解员则通过“背对背”方式协商合理的赔偿方案,最终双方达成一致,采用分期支付方式赔偿。
“三所联动”解纷工作站不仅发挥了纠纷隐患“吹哨点”的功能,还将社区民警、居(村)法律顾问、楼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善治合伙人”联动起来,开展法律咨询、培训讲座。据悉,“三所联动+”进街区、沉网格、入村居工作机制实施至今,已累计受理纠纷399件,调解成功390件,调解成功率达97.74%。
浦江镇通过“三所联动+”与“多格合一”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平安客厅”多元解纷矩阵,将不同的专业力量下沉到街区网格,形成快速、有效地协同治理模式。这种“机制创新+实体平台+专业支撑”的基层治理实践,不仅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防”的转变,更通过“平安客厅”的品牌效应,激活了商户自治、居民共治的内生动力。
供稿:浦江镇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