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胡姑娘用镜头点亮村民梦想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婷
“幕布挂起来了!”
3月29日清晨,和田县阿瓦提乡阿克恰勒村村委会大院里,23岁的胡春芳把以北京天安门为背景的3米长幕布往墙上一挂,转身对围观的维吾尔族大叔比划:“亚克西吗?”大叔摸着幕布咧嘴笑了:“北京,亚克西!”
胡春芳一天的工作就此开场——她要给每位前来的乡亲们拍一张和“天安门”的合影。
“小巴郎,看这里!”
“阿恰(姐姐),头再侧一点!”
胡春芳半跪在地上按下快门。
70多岁的老奶奶特意换上漂亮的花裙,一旁的老伴则把花帽擦了又擦。“丫头,太感谢你了!圆了我一辈子的梦。”老人紧紧拉住胡春芳的手说。
2024年6月,还在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读大四的胡春芳在校园里的一场活动中,第一次“遇见”和田。宣传片里,金色胡杨倒映湿地,维吾尔族老人弹着独它尔笑出满脸褶皱。“库尔班大叔的家乡!”这个从小听着“库尔班·吐鲁木大叔骑着毛驴去北京”故事长大的姑娘,做了一个她人生中的重要决定——去新疆,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临行前,家人给她的行李箱里塞满了火锅底料,并嘱咐道:“幺儿,要好好吃饭,想我们了就打电话,照顾好自己。”
2024年10月28日,真正站在和田这片土地上,小胡才发现想象中的新疆与现实截然不同:大型采棉机在棉田里作业;平坦宽阔的道路旁,错落有致地矗立着漂亮的房屋。乡亲们热情好客,就算语言不通,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也能传递出温暖与善意。
这里暖心的故事,胡春芳一口气能说出好多。前不久,她又被狠狠地感动了一把。
3月初的一天,风沙卷着碎沙砾拍打着脸颊,胡春芳正低头赶路时,听见有人用维吾尔语喊她。转头望去,骑三轮车的维吾尔族大姐朝她直挥手。
她上了大姐的车,大姐连说带比划地询问,胡春芳才恍然大悟——她是在问自己要去哪里。
胡春芳急忙掏出手机,用翻译软件输入目的地名称。大姐眼角的皱纹笑成了月牙,车辙碾过土路的沙沙声里,大姐用生硬的国语说出“库木格勒村”几个字后,又指了指自己。原来,这位素不相识的大姐,是库木格勒村村民。通过交谈,胡春芳才知道她以为自己在漫天黄沙中迷了路。
热爱摄影的胡春芳,成了阿瓦提乡一名宣传干事,一到周末她就背着相机四处记录。她拍田间地头,拍巴扎上人们的笑容,拍有顽强生命力的胡杨……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都饱含着她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3月初,在田间拍摄春耕场景时,一位村里的老党员聊天中说自己特别想带着妻子去天安门拍张照。胡春芳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我能不能帮他们实现这个愿望呢?”回到乡里,她立刻把这个想法汇报给了乡党委。
得到支持的胡春芳在网上购买了印有天安门广场的虚拟背景布。接着,她又忙着协调设备,寻找拍摄地点。村委会外、小广场,只要光线好、场地开阔,她都一一标记下来。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她和乡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询问大家的意愿。得到的答案让她十分欣慰,乡亲们对天安门的向往远超她的想象,即便正值农忙,大家也都积极响应。
有的村民干完农活,会专门回家换身干净衣服再来拍照;还有村民骑着电瓶车匆匆赶来,眼中满是期待。有一位大姐,拍完照片开心地跳起了舞。胡春芳被深深打动了,她明白,自己做的不仅仅是拍照,更是在传递希望与梦想。
胡春芳还决定给每张照片加上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获取电子照片。为此,胡春芳和乡里的宣传委员王浩翔连夜查阅资料,向专业人士请教,和AI“死磕”到凌晨四五点。成功的那一刻,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随着活动的开展,胡春芳的拍照团队已发展到5人。有人负责翻译大家的拍照心愿,有人负责调整拍摄设备支架,有人负责给乡亲们整理服饰发型。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策划,想着怎么把这个活动做得更好。他们计划在6月底前,拍摄完成4000张合影。
如今,走在乡里,村民都会热情地和胡春芳打招呼:“小胡,来家里坐坐啊!”“小胡,尝尝我们家晒的干果!”……
这个重庆姑娘说,村民收到照片后脸上露出的笑容以及拍完照塞到自己手里的一捧葡萄干、红枣,都让她极为感动,村民们就像她的家人一样亲切、温暖。她觉得自己已经和这里融为一体了。
来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