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关注“兵纷女声”

多年来,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志军如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进土里,抵御风沙、播撒绿色、言传身教、培育英才、潜心科研。她用行动诠释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在塔大,在阿拉尔,在新疆,在中国,研究胡杨的李志军教授被人们称为“胡杨公主”。

近日,李志军再度惊艳“出圈”,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手握多个奖项的她,再获一项荣誉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她是怎样的人?让我们一起听听“胡杨公主”与胡杨的故事。


“胡杨公主”李志军(资料图片)。

与胡杨结缘

一头干练的短发,眼神深邃,衣着简洁大方,身披“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绶带自信发言。近日,在“跟党奋进新征程 巾帼建功新时代”兵团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5周年座谈会上,记者见到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胡杨公主”李志军。在发言中,她分享了多年来带领团队保护胡杨林的故事,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李志军出生于1963年,1987年从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塔里木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切都顺顺利利,可李志军总觉得自己应该再干点什么。

一次她与老师聊天,老师建议她研究胡杨。“老师说,中国的胡杨林面积占到世界胡杨的61%,而中国91%的胡杨林生长在新疆,其中,89%的胡杨又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在新疆的生态环境中非常重要,但面临着逐渐衰退和减少的困境。我在胡杨最多的地方工作,有做深入研究的优势,老师建议我去做研究胡杨、保护胡杨的工作。”李志军说。

经过老师的点拨,李志军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她决定成立科研团队,但当时她还没有名气,且研究胡杨的难度不小,没有多少人愿意加入。

“20世纪90年代,研究胡杨的团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很少,可以参考的资料非常少,而且我们的研究经费也非常少,吸引力并不高。好在有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我们一起成立了研究团队。”李志军回忆。

干枯的胡杨林“复活”了

团队成立后,李志军和团队成员们便开始了胡杨的科研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首次育苗就失败了。

“一开始,资料很匮乏,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找资料。实验设备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在学校一次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科研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李志军说。

每次去胡杨林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都充满不易。每年暑假是胡杨的生长旺盛期,也是调研胡杨的黄金期。每当这个时候,李志军都会带领团队去各个地方开展胡杨的信息收集、调查研究工作。夏日里,胡杨林里干热难耐,蚊虫肆虐,吃不好也休息不好,李志军和她的团队坐着皮卡车在野外奔波,在林下采样测定,一次就要几十天。

“野外蚊虫多,身上经常被叮咬,每次回来都是一身包。”李志军告诉记者,“记得有一次到墨玉县调研,近百个调查点分布在和田河中下游,河面没有路和桥,来回全靠护林员骑摩托车从冰面接送。我们穿过和田河,还得再徒步一段冰面,才能到达胡杨林。在冰面上行走,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困难重重,但每每看到胡杨恢复生机,李志军和团队成员们就有说不出的激动。

2014年,李志军和团队成员们发现了位于阿拉尔市金杨镇的一大片胡杨林,胡杨干枯的状态让李志军和团队成员难过不已,他们下决心挽救这一片胡杨。他们对干枯胡杨的根系进行了取样研究,惊喜地发现部分胡杨根部还是活的,只是因为缺少水分而处于假死状态,他们立即将研究结果上报。

同年,新疆实施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保护专项行动。当假死的胡杨喝上了生命之水,树梢逐渐呈现出绿色的生命力。2024年,当李志军和团队成员再次来到这片胡杨林时,发现不少胡杨已长出了胖乎乎的花芽。

“胡杨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盐碱、耐严寒、耐酷暑、抗风沙、抗贫瘠,它的一生都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这种在绝境中坚守的力量,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这种胡杨精神正是我所追求的。”李志军说。


李志军(左三)带领学生在实验室研究胡杨(资料图片)。

植此青绿,共守胡杨千年韵

在李志军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贴着一张胡杨林分布图,新疆58个县市、疆外7个县市,多年来,李志军带领团队跑遍了这些地方,收集了4000余份胡杨种质资源,确立了33个急需保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单元和665份核心种质的保护方案,建立了中国胡杨资源数据库和种质资源圃;攻克了胡杨原地保存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出版了多部专著,填补了胡杨、灰杨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空白。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李志军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经常举办研讨会,开展生态科普宣传活动,只为培养青年人才,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

自2004年开始,李志军多次举办了主题为濒危物种胡杨保护管理、土地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管理战略、荒漠化治理等主题研讨会;针对示范县、乡干部、技术骨干和群众代表开展了濒危物种保护技术、生态农业技术、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技术等培训。

“今年我计划再开展一些技术帮扶活动,希望通过培训,能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胡杨恢复方法。”李志军说。她处处以身作则,及时为团队成员解惑,如同一盏灯,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前行。

胡杨林畔,李志军孜孜不倦,带领团队研究胡杨、保护胡杨,年年坚持科技帮扶,用心培养一批批青年科研工作者。她的“出圈”,不是偶然,而是多年如一日坚守与付出的必然结果。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追随她的脚步,用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续写胡杨研究的壮丽篇章。(生活晚报记者 王小丫)

本文来源:生活晚报

编辑/王萌 责编/王婷 张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