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群/文 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技术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显著优化了生产流程,还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并显著提升了市场响应速度。这些创新推动了产业升级,显著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同时,科技创新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与整合,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实现了更高效、更灵活、更可持续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正如3月21日国是金融改革智库首席专家刘胜军在“中国财富大会·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发布会上所指出的,当前科技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而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正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着力点。这进一步印证了人工智能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也强调了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当前,银行纷纷加快布局科技金融领域。工商银行积极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技金融“五专”服务体系,设立高级管理层科技金融委员会,在科技资源富集地区成立22家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60家科技支行,增强“总分支网”四级动能。同时,工商银行强化“股贷债保”联动,开展“春苗”“秋实”行动,做好对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客群的服务,打造“工银科创”品牌。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彰显其在该领域的强劲实力。
中国工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副董事长刘珺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 得了再次持续增长的潜力。在此过程中,以资本为主的生产体系逐渐被以科技为主的创新体系所替代,资金作为资源要素的作用出现相对下降的状况。对此,刘珺认为,金融体系的生长和演进应该主动去适配新时代框架下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需要,突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支撑能力。
建设银行则加强集团内母子协同,以“商投行一体化”模式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提供股权、信贷、债券、保险等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截至2024年末,建设银行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50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达2.8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969.93亿元,增幅26.63%;全年承销科创票据72期,承销规模190.13亿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科技金融领域的领先地位。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张金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积极支持“人工智能+”行动,服务打造可信可控、开放共享、包容普惠的人工智能应用体系,助力经济 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开放技术生态,以企业级视角推 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客服、客户营销、授信审批、风险管理等 领域应用。持续深耕科技金融,创新客户和产品服务体系, 为人工智能产业链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截至2024年末,北京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其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3600亿元,增速超过40%,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该行深入践行服务首都经济发展的使命,累计为北京地区80%的创业板上市企业、71%的科创板上市企业、74%的北交所上市企业、75%的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以及73%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支持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金融力量。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在3月27日的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银行推动金融与科技双向奔赴,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重点打好“三张牌”,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全生态、一体化的优质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一是通过打造“五大特色银行”,打好专注成长“特色牌”。二是通过全面发展“六大创新金融”,打好与时俱进“创新牌”。三是与民营企业肝胆相照、守望相助、风雨相携,打好服务民企“专业牌”。
尽管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投入较大,且未来有望保持高投入态势,然而,科技型企业端仍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难题包括融资渠道有限、资金成本较高、技术研发风险大、市场不确定性强等。因此,银行需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信贷流程,以更有效地支持科技型企业克服发展障碍,实现稳健成长。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助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裂变,科技金融领域正面临着一个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以连接战略规划、产品创新、客户营销、绩效评价等核心环节,形成完整的科技金融业务管理闭环。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武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近年,金融机构重点围绕科技金融做了不少探索,目前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已经达到 96%。但从企业需求来看,企业需求和金融供给存在四个不匹配,分别是早期股权投资需求比较大、信用贷款需求比较大、长期资金需求比较大、多元化需求比较大。
张文武认为,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在服务前端,对风险研判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在股权投资方面,“募投管退”方面有些薄弱环节,特别是“退”的环节还不太完善。同时,金融机构之间也缺乏高效的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不能“一站式”地满足企业的需求。此外,行业上尚未实现高效闭环,与政府部门、国家级基金、 科研院所、高校、产业园区等的深度对接还不充分。
针对科技金融领域企业端和金融机构端的不足和问题,中信集团提出四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第一,进一步强化股权投资的支持力度,广泛对接创投机构、保险资金、境外资金,探索发起关注“专精特新”的基金,撬动更多长期资本。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搭建多元化的退出渠道,促进“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壮大耐心资本。
第二,丰富多元化的融资结构,进一步贯通股贷债保等全流程服务,建立潜力企业名单库,通过内部常态化的共享机制,多元化地挖掘客户需求,综合利用各种工具来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需求。
第三,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高效对接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港交所,支持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方式打造第二增长曲 线,服务更多的优质企业到境内外上市,拓展融资渠道。
第四,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成果转化的生态圈,链接内外 部资源优势,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密切合作,形成投资、信贷、产业的链式联动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应用于产业和产业链, 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胜军在“中国财富大会·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发布会上强调,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企业家才能的核心作用,同时激发年轻一代的创新创业热情至关重要。他建议,政府应大幅削减审批环节、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以有效激活企业家精神。此外,刘胜军还呼吁切实落实IPO注册制改革,优化资本市场循环机制,从而激发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坚实和长效的资金支持。
胡群经济观察报部门主任
金融市场研究院主任
主要关注银行、信托、fintech领域市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