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本刊记者前往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采访过程中,见证沪滇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和社会组织帮扶之力汇聚中,一个个被改变命运的个体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本刊公众号撷取其间几例系列编发,这种展示虽不及当地东西携手、山海同心伟大实践成果的万之一二,但再微小的切片,亦不失为制度优越性的生动载体。透过他们,感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石头窝”里的新生活

杨文青

在彝语中,“阿尼”为鸟,“么”为不来,阿尼么村就是“鸟都不来”的村子。

这名字颇为写实。在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向阳村委会阿尼么村,大风一过,土里的石头就能冒出头来,说阿尼么村建在了石头窝上毫不夸张,石头上薄薄的一层“土皮”根本长不出几根庄稼,鸟自然就不来了。

早些年,只要能在外地找到糊口的活路,阿尼么的村民便头也不回地跑下山去,村里常住人口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乡愁?哪儿有吃饭重要!

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与阿尼么所属的平坡镇形成“镇镇结对”的帮扶关系,对阿尼么村累计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550万元,在上海与本地返乡能人的带动下,村里搞起了旅游业。扩建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接待能力、增强元素特色、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景点品质,阿尼么村迅速成了当地“最靓的仔”。往日臭烘烘的牛棚、猪圈变成了风格独特的咖啡馆,还有不少年轻人前来旅游打卡,这让村里的老人们着实有点“看不懂”了。

返乡能人李永康利用自己早年在艺术圈打拼积攒的人脉与资源,通过拍摄短视频、纪录片等方式,让阿尼么村名扬四方。据统计,在短视频平台上该村相关的视频内容播放量达5.3亿次。

2024年,阿尼么村迎来游客16万人次,文旅项目收入460万元。

大量游客的涌入让村民们嗅到了商机,村内民宿产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乡亲们的收入噌噌地涨。阿尼么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8年的8300元快速上升至2024年的27939元。

除了收入的增长,许多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村民也干起了新行当。

记者见到郑鸿时,他的裤腿上还沾有不少石灰。今年40岁的他在村里当了20多年的泥瓦工,日常接触最多的就是手上的瓦刀和肩上的水泥。可近两年,他又多了一份工作——摄影助理。

原来,这几年村里为了吸引游客,拍摄了不少宣传短视频,但是从外地请来的摄影团队收费高且合作不稳定,村里就试着选用一批本村村民担任摄影助理,郑鸿就是第一批本村摄影助理。

从铺设相机轨道到更换相机镜头再到灯光控制,每一项工作都让郑鸿乐此不疲。

郑鸿的爱人从来没敢想象自家整天挥舞瓦刀的“老郑”也能成为高大上的文艺工作者。第一次看到郑鸿参与拍摄的视频时,她兴奋地给郑鸿准备了“四菜一汤”。

“扛水泥的时候大家叫我‘师傅’,扛起相机以后,人家叫我‘老师’。”回忆起外出参与拍摄时的场景,郑鸿甚是开心,称呼的转变更是让他心里“说不明的舒服”。

最近,阿尼么村计划培育一批本村村民成为摄影师,通过培训成为摄影师的村民,不仅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有城里人口中的“五险一金”,听闻此事的郑鸿第一个报上了名。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