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4月1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24日刊登题为《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衰退之际,中欧关系有望蓬勃发展》的文章,作者是亚历山大·格拉赫。全文摘编如下:
不久前,西方各国政府还在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来调整与中国的关系。
它们主要讨论两个概念:“去风险”和“脱钩”。前者可以理解为将风险最小化,后者是一项旨在彻底切断联系的政策。
尽管在这场辩论中有更多鹰派声音进行游说,但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主流政客仍选择“去风险”,只是因为巨大的中国市场很重要,不容错过。此外,一些人认为,“脱钩”的说法与过去40年来推动自由贸易的全球化精神相悖。
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经济崛起无异于创造奇迹。与此同时,在西方——尤其是北美和欧洲——全球化不仅被认为是实现繁荣的一种方式,还被视作宣扬西方民主基本价值观的工具。一直以来,西方人认为此类价值观为创新、繁荣的经济提供了最佳框架。
然而,自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国总统以来,情况发生剧变。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共同承诺而建立的大西洋共同体正在我们眼前分崩离析。
特朗普不再将美国定位为基于规则的全球化秩序的守护者。作为一个可以肆意对待他人、拥有核心霸主地位、恃强凌弱的国家的领导人,特朗普信奉强权即公理。
特朗普不考虑传统立法意义上的政策。对他而言,更多的是关乎私人关系、忠诚度和依赖性。其内阁任命名单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作出的选择,他也是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外交政策。
这使美国的传统盟友变得更疏远。与此同时,特朗普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进口商品征收的、并扬言要继续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正迫使各国领导人期待旧世界拥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经济未来。
因此,不能再依赖美国的局面给中国和欧洲都带来机会。
下一任德国总理——很可能是弗里德里希·默茨——及其政府应恢复与中国的对话。在美国退出多边论坛后,世界面临新的现实,在此情况下,两国应探索其他途径,以确保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
两国也相互需要。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中国能够保持进入欧洲等市场的渠道,贸易能够不间断地持续下去,那么中国就可以应对美国推动的“脱钩”。在此类情境下,如果中德双方采取相应行动,那么德国企业可以寄希望于享受真正的互惠条件。(编译/胡婧)
2024年11月27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拍摄的欧洲议会会议现场(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