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一群带着红领巾的初中生走进了同济大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径直来到物理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开启了一段大学物理实践之旅。



在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老师们的带领下,同学们在力学探索室里观察到了“双锥体上坡”的奇妙现象,在电磁学探索室里了解到电磁学的原理,探测宇宙射线;在光学探索室里了解到光的传播方式等。这些不同的物理实验,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在心中播下了物理学的种子。


这群中学生来自上海市海南中学,他们能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实践工作站零距离接触,得益于学校开展的“行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海市海南中学是一所在校学生仅164人,且半数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微型公办初中。面对生源特殊、资源有限的现实,学校确立“以行补位”的育人策略,即用城市文脉弥补家庭文化资本不足,用社会资源延展微型学校的育人半径。“行走+”由此应运而生。


上海市海南中学利用学校毗邻北外滩的地理优势,将1925书局、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大厦、中国证券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地标“近邻”发展为校外实践育人合作伙伴,带领学生感受校外的文化精彩。学校还基于京剧、书法篆刻等特色教育品牌,联动上海京剧院、京剧传习馆、上博东馆、中华艺术宫等专业院馆,开展馆校合作实践。


同时,学校利用优质高校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通过跨学段协同,弥补了学校在设施、师资以及研究能力上的局限。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都成为学生们的校外学习实践地,助力学校在校外实践育人中实现“专业支撑”“场景升级”与“视野突破”>


目前,“行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形成“线上导学-线下行走-成果凝练”的全链条育人路径。每次活动前,学校数字平台会推送导学单和“行走+”预习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完成背景知识储备。课中则实施双师赋能,即场馆专家补足学科盲区,教师把控教学目标,基于学情设计学习任务单。课后,学校通过线上征集“行走+”相关主题的“学子说60秒”系列数字作品,线下举办学习成果展示并表彰,形成“学习有任务、行走有思考、成果有温度”的育人闭环,将学生学习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上海交通大学体验科创,度过十四岁集体生日;在同济大学与樱花对话,观察宇宙射线;在校园里与京剧大师面对面学习唱念做打;在1925书局聆听革命前辈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故事……在“行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赋能下,海南学子们在更加宽阔的校外实践“大课堂”中收获了幸福感与自信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