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沉浸在她的讲述里,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在习仲勋陵园广场,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声“习”语研究生理论宣讲团成员苟胜男饱含深情的讲解下,师生们无不为习仲勋同志和人民群众鱼水深情的动人往事动容……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一场“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现场,像这样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的思政实践课还有很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聚焦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求,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未来技术领域里的思政课”等三大思政课特色品牌,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让思政课在青年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日,相关工作举措形成的《善用“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案例,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共青团中央宣传部指导,人民网、中国青年报社共同主办的“思想铸魂 网育新人”大思政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案例,全国仅50个。
01
“行走的思政课”:
在行走中提升育人实效
“一栋大楼、一支队伍、一群人、一方舞台、一片生机……”在蒲城县闫家村金银花产业基地,西电“青”声“习”语宣讲团成员楼佳妮同学用五个“一”绘制了一幅闫家村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繁荣画卷,使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显著成效。这种别具一格的宣讲视角和方式,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2023年10月20日,在蒲城县闫家村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2024年5月24日,在蒲城县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西电马院以“行走”为路径,带领青年学子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陕西蒲城闫家村的金银花基地,到浙江嘉兴南湖、“枫桥经验”陈列馆、西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中航工业一飞院等等,每一处都留下了师生们探寻真理、感悟初心的足迹。有人举党旗追寻红色足迹,将百年征程化作脚下的坚定步伐;有人捧笔记记录沧桑巨变,把发展密码写入青春思考;有人搀老人聆听奋斗故事,让历史回响激荡心灵共鸣。“行走的思政课”,充分发挥了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育人作用,让青年学子于行走中领悟“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
2024年10月29日,在秦岭生态保护总站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2024年10月29日,在蒲城县党定村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2024年11月,在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2024年10月29日,在中航工业一飞院开展
“行走的思政课”活动
02
“馆里的思政课”:
在场馆里感悟育人魅力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充分依托陕西省丰富的场馆文化资源,与校外众多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艺术馆、大剧院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了一批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基地,借助场馆中的实物、场景等直观元素,让抽象的思政理论变得鲜活具体。
2024年4月,一场云端与线下有机融合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在西电校史馆举行,吸引了来自陕西7所高校的师生参与。通过西电校史馆这双“眼睛”,以展览、故事、宣讲等形式,两万余名师生云端相聚,与现场师生共同体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红色教育,一起探索西电诞生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红色过往,回顾我党我军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坚定赓续红色血脉、勇攀科技高峰的理想信念。
2024年5月31日,在西电校史馆开展
“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旬邑县马栏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西安国家版本馆等中华文明“基因库”,也留下了师生实践研学的足迹。师生用脚步丈量热土,在革命纪念馆前驻足凝视,让信仰的力量穿透时空;用指尖触摸碑文,于烈士纪念碑下静默肃立,让精神的火种点燃胸膛。作为拓宽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探索,“场馆里的思政课”以其独特魅力,让学生们沉浸其中,让红色基因在心中生根发芽,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2023年11月6日,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开展
“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
2023年11月15日,在马栏革命纪念馆开展
“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
2024年10月17日,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开展
“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
2025年3月26日,在扶郿战役纪念馆开展
“场馆里的思政课”活动
03
“未来技术领域里的思政课”:
在科技前沿激发育人活力
“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西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思政教育大胆融入未来技术领域,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科技特色的思政课程。
师生依托学校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专业指导,致力于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课授课内容与形式。通过开展“云端思政课堂”,将思政课有机融入生活、网络、实践、环境等各个维度,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起“虚实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新场域,在智能升级中不断深化思想浸润,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
2024年6月22日,开展
《人工智能驱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培训
西电马院先后联合校内其他单位,采用线上云端直播与线下沉浸式授课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将思政课开在羊舍、瓜棚等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辐射范围涵盖陕西、四川、北京等多地高校,单场受众高达2万余人。
在“未来技术领域里的思政课”中,师生走进前沿实验室、深入现代化企业,亲身感受科技创新的蓬勃力量。当尹含玉同学站在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目睹成百上千台机械臂在智能系统的精准调度下高效运转时,她不禁感叹:“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让我真切体会到科技如何改变和方便我们的生活。”这种创新的学习方式,将思政课堂搬到科技前沿阵地,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生动的实践中“活”了起来。通过实地触摸国之重器的创新脉搏,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理解,更在心底埋下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种子。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思政教育,正是我院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与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2024年9月19日,在西擎高性能计算中心开展
“未来技术领域里的思政课”活动
目前,学校先后开展70余次“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和“未来技术领域里的思政课”活动,组织200余次主题宣讲,受众达10万人次,形成相关课件50余份、成果集7本。“青”声“习”语宣讲团先后入选4个全国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成员申梦莎的宣讲作品在央视网《青春说》栏目播出。相关育人成果先后被陕西新闻联播、陕西日报、中国青年报、央广网、西安日报等中省媒体报道60余次。
未来,西电将持续深耕“大思政课”建设沃土,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在行走中铺就青春底色、在场馆里传承红色基因、在未来技术领域里书写思政新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西电智慧”和“西电力量”。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通讯员 / 章萌 楼佳妮
排版 / 薛孟涵 李宁越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你“超重”了吗?西电版“减脂餐”暖心上线!
化腐朽为神奇!西电团队破解电磁材料工程化难题
40年时光雕琢!扎根西电的“忘年交”搭档走出了通信原理教材“进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