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对行政体系的优化和调整,全国各地的编外人员,包括辅警、城管协管、护士、教师等,正面临着被清退的现实。
“你已经不是我们医院的人了。”
一句话,宣告了陈敏(化名)十年编制外护士生涯的终结。
一年前,陈敏结束了编外护士生涯,寻求公正无果之后,选择了在一家小餐馆和烧烤摊工作。
虽说收入与之前相差无几,但平时工作的时候,他也会刻意避免医院周围的区域,就是不想撞见以前的同事。
另一边,在云南玉溪,一个政府单位工作了四年的林江涛,现在也面临着差不多的境遇。
如今的他,郑和其他35名编外人员通过面试和笔试来决定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命运。
他说,“我大概能猜到结果,这可能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但一旦被竞争下去,真不知道下一个工作地在哪”
不得不说,尽管清理编外人员有利于更高效的配置和使用编制资源,但也亟需强化就业支持措施。
对此,有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建立返岗预约机制、设定过渡期等等,以此来缓和这一过程带来的社会影响。
这一政策的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
第①:从当年的经济角度,各种内外因素的冲击,导致地方财收压力太大,而清退编外人员可以有效节省经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②:编外人员的存在可能导致行政资源分配不均衡,对工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合理化精简行政资源,其实也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但对于像陈敏,林江涛这样的编外人员来说,这个决策也意味着他们多年的辛勤付出突然付之东流。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清退潮已经涉及到全国各地。
早在5年前,哈尔滨就率先开启了事业单位改革。多年努力后,哈尔滨事业编制精简8246名,占比25.3%。市辖区事业编制精简占比22%。县(市)事业编制精简占比32%。
还有江苏、山东、江西等省份,也已经开始了精简编制人员,而且精简数量多达上万名甚至几万个。
而且,这股潮流正在逐渐扩大。更为显著的是,中国机构编制网也发布消息:根据职责划转,相应核减中国人民银行30名行政编制、6名司局级领导职数。
清退的主要对象包括:
1、行政执法辅助人员,如辅警、城管等;
2、专业技术类人员,比如如教师、护士等;
3、行政辅助类人员,比如:档案管理等
虽然他们在岗位上同样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不同的职责,但如今却要面临相同的命运——清退。
对于他们来说,一旦被退出,不仅仅意味着失去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等待他们的可能是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性和家庭生活的巨大冲击。
当然,清退也不是毫无益处,通过这个措施,它能能够优化机构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对于国家机构的长期发展来说,当然是一个好事。
不过,清退也需要选择一个更为循序渐进的方式,同时,也要兼顾到公平、合理,还需要保障清退人员的合法权益,按照相关的法律,给予合理的补偿和转岗机会,这也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对于清退以后的相关机构,也需要加强调整,避免人员冗余和机构臃肿的问题再次产生。你说是不是?同意点赞!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