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的兰州,牛肉面馆的第一锅热汤翻滚时,张师傅正在手机银行里计算这个月该缴多少公积金。这位跑了大半辈子运输的灵活就业者,去年在社区宣传栏看到“零资料开户"的通知后,终于拥有了人生第一个公积金账户。此刻他或许不知道,自己的这笔每月800元缴存,正悄然改变着这座西北重镇的住房生态——2024年兰州市住房公积金年报里,藏着1323个“张师傅"的故事,也记录着74万缴存职工在时代浪潮中的安居突围。
近日,兰州市住房公积金2024年年度报告通过审议并对外公布,数据显示,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支持居民自住住房需求、缓解购房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年通过贷款为缴存人节约利息支出约14.55亿元。
2024年,全市住房公积金实缴单位达1.53万家,实缴职工74.35万人,同比分别增长5.09%和-0.64%;缴存总额167.75亿元,较上年增长6.46%。
缴存职工结构以国有企业(42.76%)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28.90%)为主,中低收入群体占比96.51%。值得注意的是,当年新增灵活就业人员缴存1323人,占新开户职工总数的2.73%。兰州市通过取消身份证明、纳税记录等开户限制,实现灵活就业人员“零资料”缴存,正常缴存后可享受与单位职工同等权益。
全年共有86.13万人提取公积金137.7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35%和8.35%,提取额占当年缴存额的82.09%。从用途看,偿还购房贷款本息(43.11%)和离休退休提取(24.77%)为最主要提取原因,住房租赁提取占比6.66%。此外,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提取共发生70笔,金额162.99万元,其中增设及更新电梯提取占比超99%。
个人住房贷款发放1.31万笔、63.9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3.39%和21.54%。贷款支持职工购房面积143.15万平方米,年末贷款市场占有率20.26%,较上年末微增0.46个百分点。贷款结构呈现明显刚需特征:首套住房贷款占比80.01%,购房面积90-144平方米的贷款占78.51%,双缴存职工申请贷款占58.24%。
针对新市民、青年群体住房需求,兰州市推出多项支持措施:租房提取限额提高至每人每年3万元,全年租房提取8.16万笔、9.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45%和17.72%;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共办理616笔、7746.6万元;首套住房贷款占比超80%,发放金额36.65亿元。
公积金账簿上的微妙变化,折射着城市发展的深层脉动。167.75亿元的年度缴存额,6.46%的同比增速,这些数字背后是国有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稳健托底。但更值得玩味的是那0.88%的灵活就业群体占比,虽然绝对值仅1323人,却像投入黄河的涟漪,预示着制度包容性的破冰。当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也能通过“零资料"通道建立公积金账户,某种固化了三十年的住房保障体系正在松动。这种松动在数据层面尚显微弱,却在民生维度重若千钧——它意味着城市开始正视新经济形态下的居住正义。
提取数据的冰火两重天,勾勒出住房消费的结构性变迁。137.71亿元提取额中,偿还贷款本息占比43.11%的刺眼数据,恰似购房者肩头越垒越高的债务冰山;而租房提取同比39.45%的增幅,则如春汛般冲刷着“必须买房"的传统执念。这种此消彼长,在老旧小区改造提取的162.99万元中得到微妙平衡——当既有住房通过电梯加装重获新生,改善型需求与存量盘活找到了公约数。公积金正从单纯的购房助推器,转型为全生命周期住房消费的调节阀。
贷款市场的“冷热守恒定律",透露着政策调控的深层智慧。63.92亿元贷款总额的同比下降,表面看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寒流所致,但20.26%的市场占有率逆势微升,却暗藏制度韧性的暖意。在商业贷款利率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公积金3.25%的基准利率犹如定海神针,托举着80.01%的首套房刚需。这种“总量收缩、质量提升"的态势,恰似黄河进入枯水期后显露的河床——看似水量减少,实则河道走向愈发清晰。
政策工具箱里的创新尝试,正在重塑住房保障的时空维度。租房提取限额提高至3万元的新政,让“租购并举"从文件走进现实:去年8.16万笔租房提取,意味着数万年轻人用公积金抵扣了押金和中介费。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首付的破冰之举,则像给购房者递了把梯子——那些曾因凑不齐首付而望楼兴叹的家庭,如今可以踩着公积金的阶梯够一够安居梦。这种制度弹性,在"商转组合贷"等创新产品中持续发酵,让住房保障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重构。
但年报里未言明的数据褶皱,同样值得凝视。灵活就业人员2.73%的新开户占比,相比山东德州7.69%的覆盖率,暴露出制度扩面的任重道远;非公企业缴存职工20.91%的份额,与威海34.94%的水平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差距如同镜面,既映照出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差异,也提醒着普惠性制度建设中难以回避的深水区改革。当“应缴尽缴"的理想遭遇企业经营压力,当“零资料开户"的便利遭遇信用评估难题,制度善意需要更精密的现实支点。
暮色中的兰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电子屏上的“86.13万次提取"仍在跳动。这个数字背后,是年轻夫妻提取公积金购买的首套婚房,是退休教师用积蓄完成的适老化改造,是外来务工者每月定存的安家基金。当冰冷的数字有了具体面容,制度便不再是报表里的统计指标,而是千万人命运交织的民生图谱。在这张图谱上,每个百分点的波动都是万家灯火的明暗交替,每次政策调整都是城市温度的微妙升降。
留给金城的思考题:
灵活就业群体公积金覆盖率不足1%,制度善意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在租房提取增速快于购房提取的拐点上,住房保障体系该如何重构?
当“商转公"需求激增与贷款总额下降并存,资金池安全边际如何把握?
经过黄河铁桥时,不妨看一眼那些亮着灯的公积金服务窗口——那里既有计算器的精确敲打,也有普通人的安居渴望。住房保障这场持久战,需要的不仅是账簿里的数字增长,更需要制度设计者对人间烟火的永恒凝视。
法律支持
声明: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公众平台所刊载的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权、产品服务和质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责任由内容提供方负责,与本平台无关。文中全部内容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