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共耕唤醒“沉睡”土地 科技赋能催生巴山粮仓
-—南江县大河镇复垦5000亩撂荒地带动集体经济增收220万元
春分时节,走进四川巴中南江县大河镇的乡村田野,桃李争艳,油菜花开得正闹,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在田间劳作的村民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片土地曾因劳动力外流、土地贫瘠而撂荒近十年,如今却成为全县粮食高产示范田。短短三年间,大河镇通过党群合力、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累计恢复耕地5000多亩,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2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由撂荒地变粮田,实实在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绘就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科技赋能收割机收割稻谷
党群同心“啃硬骨”撂荒地变身希望田
“撂荒地整治是攻坚战,更是民心战。”大河镇镇长邵兵站在田埂上,裤脚沾满泥土。“我们镇地处大巴山深处,部分土地因地形复杂、灌溉不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等原因无人耕作,空心化严重被撂荒多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我们意识到,土地是“三农”的根本,撂荒地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影响了整体农业发展的布局。因此,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决定成立专班推进,统筹规划,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制定一村一计划一方案,逐步将这些撂荒地转化为高产粮田。
村民在复垦的撂荒地上种植农作物
2022年初,农村土地无人耕种,镇党委政府组建了“专业服务队”,党政一把手带头包联片区,抓集体经济最薄弱的村。刚开始,永坪寺村村民抵触情绪特别大,第一次组织留守村民上山耕种只去了四、五个人。村民普遍认为这次肯定和以往一样是做做样子,管不长久,工资兑不了现。
“干部不带头,群众怎么信你?”面对群众积极性不高,党委书记董黎带着专班成员逐村走访,与村两委一起算种粮经济账。
永坪寺村党支部书记岳正猛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村民宁愿长期背井离乡打工也不种地,一亩地年收益不到500元,种粮食莫搞头。”为破解“为谁种、谁来种”难题,政府推出“三同”机制——干部与村民同吃、同劳动、同薪酬。这样,干部也有了积极性。在耕地复垦初期,120名镇村干部带头扎在田间地头,挥锄头、搬石块,手磨出血泡的干部不在少数。“看到镇村干部带头播种。谁还好意思在家待着?”村民刘大婶回忆道。
春耕时节,镇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挥汗如雨。清晨7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他们已经在田间地头忙碌;夜幕降临,月光下还能听到翻地的声响。灯油坪村党支部书记罗蓉说:"干部们不是来指挥的,是来干活的。他们手上的茧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村民开垦撂荒地
这种“零距离”工作法迅速凝聚民心。灯油坪村创新“党支部+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模式,将复垦土地经营权统一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有种植意愿的种粮大户手中。仅两年时间,该村复垦土地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达2400亩。“土地活了,人心就齐了!2024年村集体收益达252841元,村民务工收入达155621元”灯油坪村党支部书记罗蓉指着账本介绍到。2024年全镇耕地复垦面积2700余亩,预计今年可增加粮食产量270万斤。村民符道国笑着说:"看着荒地变良田,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高兴。"
科技赋能 “破瓶颈”机械化叩开致富门
站在田埂上,种粮大户冯登文指着操作播种机的几个村民说。“过去30人干的活,现在3台机器3个人就能搞定。”冯登文承包的100多亩地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亩产从600斤跃升至1100斤。
科技赋能让撂荒地焕发生机。镇政府联合农科院推出“土壤改良套餐”,通过测土配方、生物菌肥等技术,将板结地变成“海绵田”。在白院村刘家沟玉米示范基地,村民闫德亮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技术员教我们用生物有机肥深耕还田,地力至少恢复了七成!”据统计,全镇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后,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粮食亩产提升4公斤。
“用机械换劳力。”机械化的普及更让村民从“面朝黄土”转向“指尖种田”。全镇购置旋耕机、农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设备480台,成立3个农机助耕队,为农户提供“菜单式”服务。冯登文算了一笔账:“以前人工播种一亩地要花两天,现在农机1个多小时搞定,成本从200元降到50元。”
科技赋能 收割机收割稻谷
科技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尊严。灯油坪村56岁的农机手龙云海说:"以前觉得种地没出息,现在用上科技,感觉自己也是'新农人'了。"
灯油坪村党支部书记罗蓉介绍,去年,利用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在灯油坪村筹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我们将前两年挣来的资金和县里面配套的项目,投资70余万元资金购置了农业耕作、收割、烘干等多种农业生产机械,并培养了专业农机操作手,与此同时,县农业部门、镇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技术人员跟踪指导,为该镇粮食种植提供综合服务。
“三效合一”结硕果乡村振兴路更宽
在大河镇党委书记董黎的笔记本里,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02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2万吨,全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2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万余元,2024年增长率达7.1%。数字背后,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集体效益的协同迸发。
“土地盘活了,乡村就有了造血功能。”董黎指着连片的高标准农田说。曾经的撂荒山坡,如今变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每亩综合收益超1700元。更让村民自豪的是,镇里注册的“玖禾香稻米”通过绿色认证,每斤售价高出市场价1元,仅此一项就让种植户年均增收4万元。
喜获丰收
复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和集体效益。董黎说:“通过复耕,我们不仅解决了土地有人种问题,更是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实现了社会、集体和村民的三方共赢。”
社会效益方面,复耕让村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以前撂荒地杂草丛生,容易引发火灾,现在种上了庄稼,不仅美观,还减少了火灾隐患。灯油坪村的村民刘大姐说:“现在地里种满了庄稼,看着就舒服,空气也好了。”
集体效益方面,村集体的收入大幅增加。罗蓉介绍,去年灯油坪村的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了47万多元,比前年翻了一番。“我们用这些钱修了路,装了路灯,还建了粮油加工房,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村民的获得感是最直接的。白院村的留守老人杨述生端着饭盒,絮絮说着变化:"以前荒草长得比人高,野兔子都能在院里做窝。现在集体带着村民种粮食,我们这些老人还可以去挣工钱。我和老伴一年可挣6000多呢"!老人从衣兜里摸出存折,上面的支取记录显示的一笔笔数字,使老人脸上露出了自食其力的自豪感。
“土地复耕盘活的不只是耕地,更是农村的社会资本。”党委书记董黎说。当问及最大变化,正在干活的张大爷憨厚一笑:"以前没事做,兜里的钱少,家里矛盾也多,就找村两委和政府的麻烦。现在天天去种地,每天都有收入,再加上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干活,干部经常跟我们讲政策,拉家常,增进了干群感情,心理的烦心事就通透了很多,家里矛盾自然就少了,哪里还有空闲去找他们的麻烦。"这些朴实的回答,道出了土地新生带来的最真切的获得感。
春风吹过,麦苗轻轻摇曳,油菜花四溢飘香,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从撂荒地到粮田,改变的不仅是土地的容颜,更是乡村发展的底色。正如董黎所说:“土地不会辜负汗水,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在这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上,更多希望正在生根发芽。
离开大河镇时,暮色中的梯田里仍有星星点点的头灯在闪烁。这些在土地上躬身耕耘的身影,正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将撂荒的记忆改写为丰收的叙事。当土地重新获得尊严,当耕耘再次赢得敬意,乡村振兴的故事便有了最扎实的注脚。据悉,该镇正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或将生长出更多意想不到的"金种子"。(刘红梅 周亚君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