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山修炼—全真随山派的创立
“随山派”是由王重阳的弟子刘处玄所创立。刘处玄(1147—1203年),东莱(今山东掖县)人,以孝顺母亲而闻名。大定九年(1169年),王重阳及其弟子马丹阳抵达东莱,刘处玄与母亲一同前往拜见并皈依道教。王重阳去世后,刘处玄与马丹阳、谭处端、丘长春等人共同护送灵柩归葬,并各自守墓三年。此后,刘处玄隐居于洛阳市土地庙,静默三年。史称“遁迹于洛京,炼性于尘埃混合之中,养素于市廛杂杳之蔡。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挠其精。心灰为之益寒,形木为之不春。人馈则食,不馈则殊无愠。客人问则对之以手,不问则终日盹盹”。
后人所编小说《七真传》在故事中,丹阳知晓长生内心对尘世的眷恋,便安排他前往河南拜见刘仙姑。情节描述刘仙姑以盛装迎接,这让刘长生感到心动。仙姑曰:“除了此心,汝事即了。”因此,长生感到自责,选择在洛阳的花街柳巷、风尘之地居住,通过打坐修炼身体,以乞食维持生活。三年后,心灰意冷的他再次见到丹阳,丹阳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他远离尘世,隐居于天界。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驸马都尉被派往莱州镇守,见到归附长生的人众多,便将长生逮捕入狱。狱卒发现长生的分身之术,告知都尉,都尉随即下令释放他。泰和三年(1203年),长生羽化成仙。
刘处玄的弟子众多,其中嗣法弟子于道显(1167—1232年)来自文登(今属山东)。年仅二十,他便拜刘处玄为师,刻苦自励,行乞于齐鲁之地。即便是在被遗弃的残羹冷炙中,他也不感到厌恶,数十年间未曾拥有固定的住所,也不曾躺卧于席上。起初,他并不识字,但在被师傅锁闭于空室三日后,他开始每日诵读数百字。接触到老庄之学后,他能够边读边讲解,游刃有余,不几年便精通内外学识,还能作歌赋诗,其作品既贴近生活,又合乎道理。一时之间,京城中人纷纷前来求教,请求成为他的门下弟子者不计其数。在正大年间(1224-1231年),他被提点为亳州太清宫的负责人,并被赐予紫虚大师的称号。于道显去世后,继承其法脉的有孙伯英、卫致夷等人。
刘处玄的另一位杰出弟子是崔道演(1140—1221年),他广泛阅读儒、释、道三教的书籍,深刻理解其深奥的义理,并深得师传。崔道演隐居于山陵之下,借助医术,建立了被称作积善之基的慈善事业,不向富贵者索取,反而向贫困者提供更多的帮助。因此,无论远近,人们都免于早逝,他的善举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有一次,有人试图在荒野中对他进行谋害,但被发现后,崔道演反而为那人解除了困境,并声称自己疾病发作。崔道演最终在河南巩县的纯阳观逝世。他的法嗣弟子是张志伟。
《道藏》有刘处玄的《仙乐集》及其门人所辑《无为清静长生真人语录》等两种。《语录》一万余言,集刘处玄答门人八十问,诸如:问法、问空、问知、问见、问善等,“示死生之说,明祸福之极,谈真空之相,惩贪嗔之欲,以至苦乐之由,情伪之作,清浊之源,高下之本”。刘处玄说到“愚”,称“愚者,古之达人要远其世之梦幻,外貌若愚也”。“外愚则内抱其道,真生也”。说到“贱”,称“贱者,薄其外也。真贵其德则外贱于身也”。“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就于贱下则举其高也”。说到“浊”,称“浊者,世之迷者”。“道之悟者,天清而混于地浊;身清而混于世俗。清混浊则阴变阳,清混世则外若愚也”。所有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刘处玄一生在纷扰尘世中修行悟道的经历。因此,派名“随山”不仅意味着随山而居,更蕴含着无论身处何地,皆可修炼成道的深意。
随山派道徒子孙传递之系名是:思道明仁往,全真性复常,景高和礼义,嗣信守忠良。裕谦贤旅泰,宗友茂性祥。盛益希诚朴,玄元世永昌。金木万古续,智慧保宁光。圣体通三界,广大演自清。志虚空教化,月盈妙中黄。用功悟仙号,丹书现荣阳。行满乾坤秀,圆融衍相逢。莲开龙虎诏,超升崇利亨。